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11/11/29

我也有看《Moneyball 魔球》

《Moneyball 魔球》

我也有看電影《Moneyball 魔球》。我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而對我而言,這部電影其實也並不只是一部好看的棒球電影而已。

即使《Moneyball》嚴格來說並非「純正」的「棒球電影」,但在這部電影中由超級帥哥 Brad Pitt 飾演的主角 Billy Beane 重複說過數次『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eball?(妳怎能不熱愛棒球?)』,這句台詞召喚著部分觀眾血液中的棒球迷基因,暗示著身為球迷除了觀看比賽,也應該來看看這個不完全發生在球場上的故事;而對於那些對於棒球運動的認識可能僅止於知道「王建民是台灣之光」這個關鍵字、甚至或許並不了解「伸卡球」到底是什麼東西的入門者或門外漢,《Moneyball》這部電影也已經很盡責地把故事拍得深入淺出,不認識那些球員的名字、不知道 MLB 究竟有多少球隊,哪些是奪冠熱門哪些又是墊底爛隊,完全不構成無法進入這個世界、理解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的最低門檻。

棒球運動,在這部作品中尤其特指職業棒球聖地的 MLB 戰場,除了必然伴隨「運動競賽(sport games)」而來的汗水、淚水、熱血、勝敗、夢想等元素之外,《Moneyball》意欲透過銀幕閃動呈現給觀眾(無論是否身為棒球迷)的,還有更多可以透過商場競爭、企業經營、人力資源管理、領導統御... 等人生生活體驗而觸類旁通,看到比「棒球運動」更深入或更廣泛的真實世界,因而能對主角 Billy Beane 在幾個關鍵時刻所作的決定與行動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其行為動機,也能理解到其他人為何會對這些行動或決定有何反應或情緒,也因而能在走出戲院時對這部作品所想表達的核心概念若有所思,從中得到印證過自己生活體驗消化而來的啟發與感動。

若僅從這個角度來評價《Moneyball》這部電影,透過 Brad Pitt 的演繹、Bennett Miller 的執導、以及 Steven Zaillian(《Awakenings 睡人》、《Gangs of New York 紐約黑幫》編劇)與我個人相信該是更功不可沒的 Aaron Sorkin(影集【The West Wing 白宮風雲】、電影《The Social Network 社群網戰》最佳編劇!)參與了電影劇本的改寫與定稿,我想《Moneyball》這電影拍成這樣已經是夠好看、夠吸睛、夠成功的了。

how can you not be attracted by this movie? 妳怎能不喜歡這部電影?

《Moneyball 魔球》

而當我坐在戲院座位上看著這部吸引人的午夜場電影,我的人生故事中也有過一段真實經歷,讓我對《Moneyball》這個故事有更多「弦外之音」般的體會和共鳴。那段經歷,是引導我更能進入這個故事的鑰匙。

比起 MLB 大聯盟棒球,我更熱愛、更熟悉的,其實是籃球運動最高殿堂的 NBA。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在網路上的自我介紹放入『ESPN 是我的好朋友。』這麼一段敘述,即使其實最近一兩年鎖定這個頻道的時間變得較少了,但我也沒有想要把這段敘述拿掉,因為即使我缺乏運動神經、體能爛到幾乎可謂手無縛雞之力不堪一擊的程度,我卻仍自認自己始終都是個「運動迷」無誤。也或許因為我並沒有把 blog 當作日記鉅細靡遺地呈現我的真實生活所思所見所為,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其實我有另外一個「運動文學作者」的身份,曾經也是某個如今已經停止營運已成無效鏈結的專業運動網站【NBAMAG(NBA 地下網路雜誌)】秘密社團的活躍份子之一,也因此機緣長年為【XXL Basketball Magazine(XXL 美國職籃聯盟雜國際中文版)】及其姊妹刊【SLAM Magazine 中文版】(中文版已停刊)供稿撰寫球員介紹、球隊戰力分析、交易分析等的特約作者。(嘿!看過我過往籃球文章的讀者,妳們在哪裡,可否留言舉個手?)

『I Love This Game』,對於 NBA 長年伴隨著那運球剪影 logo 的這句 slogan 廣告標語,我是百分之百認同的。

《Moneyball 魔球》

我喜歡籃球運動多過於棒球,我喜歡 NBA 多過於 MLB,主因是因為就觀賞層面來說,即使只是以門外漢看熱鬧的觀點來看,在 NBA 球場上發生「big play」的頻率是比 MLB 更頻繁些。雙方得分再低的 NBA 籃球比賽,兩隊比數因為打「防守戰」的緣故被刻意壓低,通常也大約會在八十幾分上下之譜,而在 MLB 就算頻頻以大砲強打猛轟,妳也很少看到超過二十分的比賽吧。這是從門外漢的角度來對兩個截然不同的職業運動作比較所得到的外行結論,但在剛接觸這兩項不同運動的時候,這種笨蛋外行偏見第一印象還是非常可能左右了一個年輕無知幼稚球迷對這兩項運動的不同態度與喜好。

而如果再更深入點來看,棒球運動和籃球運動的確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特別是到了 MLB、NBA 這種等級的職業運動最高殿堂水準,喜歡或不喜歡這個運動,扣除掉某些成長背景的影響之外,也有可能其實和個人的人生觀、生命哲學等等深層層次都有息息相關的因果邏輯可以分析。以《Moneyball》這部電影或原作(Michael Lewis 這本同名暢銷書應該不算小說吧)所特重描繪出的「數據派分析」,將棒球運動從球場上的緊張動態分解出另外一些以冷冰冰數字科學的元素,讓本故事主角球隊經理 Billy Beane 就算不必出入球場觀看比賽、不在休息室與麾下球員打好交情,都能對如何提昇球隊戰力運籌帷幄決勝於辦公室中,而被描寫成一個書獃子生嫩阿宅樣的球隊經理特別助理 Peter Brand(脫胎自真實人物 Paul DePodesta)對於某些「非主流數據」的敏感神經,更讓當時亟需以不同思維改造建立全新球隊體質的奧克蘭運動家隊以有別於傳統選秀眼光的球探系統作為評估個別球員戰力的依據。

因為球賽運動本質不同的緣故,這類「數據至上」的另類思維在 NBA 籃球領域中未必都能舉一反三比照辦理一體適用。在 NBA 的世界裡,當然還是不乏小本經營的「小市場球隊」,也必然有跟當年運動家隊老闆 Stephen Schott 同樣捨不得將資本全部砸在與明星球員簽署高薪合約上的摳門老闆,既然缺乏奪冠希望,跟在資本額極高的紐約洋基、紐約尼克等大城市球隊屁股後用相同邏輯打造黃金陣容反而會因為缺乏相等銀彈競爭力而註定會失敗。「少輸為贏」「少賠為賺」往往才是這類小市場球隊老闆對於專業經理人該怎麼把有限的資本花在刀口上而追求最大獲利的最高指導原則。

被譽為「完美運動」的棒球可以光從每場球賽比數 boxscores、各項詳細的統計數據就讓每支不同球隊、每位守備位置、每位不同球員在每個打席、每次登上投手丘面對不同對手的種種表現都透過精準到小數點後兩三位的阿拉伯數字躍然紙上而更活靈活現,如果經過夠豐富的洗禮與訓練,妳甚至可以像 Billy Beane不必親眼看過即時實況轉棒,就能透過數字憑空想像得到球賽實際進行的每個過程的那些細節。然而更講究團隊合作的籃球運動則包含了一些較粗糙生硬的成分,即使籃球場上只有十個球員,隨機變數卻比沒有比賽時限、每次只要應付一個打者、頂多三位跑者、只需考慮來球該不該打、該不該盜壘推進等戰術運用的棒球更難以被數據量化。有些不擅長得分、抄截阻攻等數據也未必亮眼的籃球球員,在場上看來就是遠比那些頻頻飛起灌籃或猛轟三分球的明星球員更不起眼,但她們卻可能擅長製造對手的失誤,或是能夠為其他隊友製造更輕鬆得分的機會,而各隊助理教練團卻不易為這類綠葉球員發展出夠精準的統計數據,讓這類有助於增加贏球機率的球員,在某些評比上,直接以客觀數據領先於其他人獲得更高的評比成績。

這是棒球運動與籃球運動天生的差異。而對我個人來說,這讓我更捨不得錯過親眼看到球場上每個細節的轉播實況,靠自己的眼睛去發覺那些冷冰冰數據未必能夠詳盡呈現的細節,在在都增加了觀賞球賽的樂趣,學習「閱讀比賽」而不僅止於帳面上的數據分析,魔鬼就在細節中,而且這些細節並沒有如棒球般更接近「標準答案」的參考數據,也是籃球運動帶給像我這種喜愛 NBA 走火入魔鑽牛角尖到近乎瘋狂的阿宅球迷的終極挑戰。this is a lot of fun for me,and that's why i love this game so much。

《Moneyball 魔球》

所以有時候我也很難拿出簡單的「證據」告訴那些跟我抱持不同意見的籃球迷朋友們,為什麼曾先後效力於洛杉磯湖人、夏洛特黃蜂、邁阿密熱火、曼菲斯灰熊、達拉斯小牛的 Eddie Jones 是我生平最喜歡、最崇拜的運動員,為何我甚至在接觸觀賞 NBA 約二十年來始終認為 Eddie Jones 比貴為「籃球之神」的 Michael Jordan、呼風喚雨的天之驕子 Kobe Bryant、新一代籃球救世主 LeBron James 等足堪被視為不同世代籃球運動代言表徵(The Icon of Basketball)的超級巨星球員們都更具備某種「曖曖內含光」的「偉大(greatness)」特質。

我真的真的真的超~~~~~~級欣賞 Eddie Jones 這個籃球球員的。我真的真的真的覺得 Eddie Jones 在那些主流分析中往往被嚴重低估了。而令人感到些許惋惜的是,即使我是如此深愛、推崇著 Eddie Jones 這個球員,讚嘆著她用其幾乎獨一無二的球風與投入球賽的方式改變影響隊友及對手在球場上的表現,即使 Jones 也曾是球迷高票選入明星賽的指定先發球員、也曾坐擁千萬美金年薪的頂級身價,卻終究沒能在其十幾年職業球員生涯中為球隊贏得一枚冠軍戒指,反倒總是在離開效力球隊後的隔年,前東家球隊才又以回歸某種「主流思維」的運轉邏輯開始封王加冕。對於那些比較不明究理的笨蛋球迷乃至於更自以為是的笨蛋球評來說,這些可能令人分心的事實(fact),就可能讓她們永遠察覺不到像 Eddie Jones 這種球員的特殊價值。

在為籃球網站及籃球雜誌撰寫稿件的那些年裡,我不只一次喜歡提到『運動競賽,不只是輸贏勝敗而已。』在輸贏勝敗之外,其實還有別的,會更叫真正熱愛這運動、真正懂得其箇中真諦的少數人們深深著迷。there is something beyond winning。而這「還有別的」的「something」究竟是什麼,卻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但其實又沒神祕奧妙到完全不可洩漏天機的。

《Moneyball 魔球》

所以,這個「還有別的」的「something」究竟是什麼?真有必要這樣賣關子嗎?

當閱讀過《Moneyball》這本書、觀賞過《Moneyball》這部電影後,夠敏感的讀者與觀眾至少必然會知道,金錢不是萬能、而在此同時即使沒錢也未必便萬萬不能。(先前或被譯為「點球成金」的)《Moneyball》,原著書名副標是「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這勇於在主流遊戲規則之外發展另類思維改變整個世界對競賽本質理解的哲學,令人聯想到大衛勇於挑戰巨人歌萊亞的聖經典故,以小博大贏得不公平競爭成為值得被讚頌的壯烈史詩,卻也只被視為一種「藝術(art)」,而非一個「秘密(secret)」。這隱含其中的哲學並非不可言傳、不可告人的秘密撇步,作為一門「藝術」,球迷們知道「以小博大」「以弱勝強」並非不可能的奇蹟,只是發生機率較低。打敗資本主義邪惡帝國代表的紐約洋基、擊倒紐約尼克等金銀鑽石打造的高資本球隊,成就感毋寧是更高的,戲劇張力毋寧是更大的。當 2004 年只有招牌還不夠響亮的 Ben Wallace、Rasheed Wallace、Richard Hamilton、Chauncey Billups 的底特律活塞以黑馬之姿聯手幹掉同時有 Shaquille O'Neal、Kobe Bryant、Karl Malone、Gary Payton 四大明星球員在陣的洛杉磯湖人,細節姑且不論,也就有種特殊的意義,而往後幾年 NBA 的整體生態也因而有了相當巨大的翻轉改變。

作為某種特殊意義的時代分水嶺,在活塞以防守至上團隊球風封王隔年起至少五年,整個 NBA 歷經了「後喬丹時代」及「湖人王朝」後的大型板塊勢力的移動,以波士頓塞爾提克在 Kevin Garnette、Ray Allen、Paul Pierce 三巨頭領軍奪冠後再引起各隊紛紛追求大型球員交易洗牌導致強隊更強、弱者更弱的新態勢,而後有了湖人結合 Kobe Bryant 和 Pau Gasol 連年稱霸的新時代,再容我快轉到去年達拉斯小牛由德國佬 Dirk Nowitzki、Jason Kidd 領軍幹掉由 Dwyane Wade、LeBron James、Chris Bosh 合體的邁阿密熱火贏得冠軍的血戰,才會又導致今年球員工會因勞資爭議歧異過大導致 NBA 繼 1998 年再度封館的後果。雖然很難直言就是哪個因素的影響,但這些歷史上曾經發生的環節里程變動,其實都是累積駱駝身上負重的遠因。在一場一季的輸贏勝敗之外,在以億萬美金各隊球員薪資上限為計算單位的「moneyball」之外,一直都是這個「還有別的」的「something」,在隱隱影響推動著職業籃球運動發展歷史巨輪的悄然變革腳步。

「花最多錢打造黃金陣容的球隊並不總是贏得最多勝利」,這個觀點從 1998 年上演「老八傳奇」打進總冠軍戰的紐約尼克成績反而比先前 Patrick Ewing 領軍時更令人驚艷、從 1999-2000 年由 Scottie Pippen 領軍又有 Rasheed Wallace、Steve Smith、Brian Grant、Damon Stoudamire 豪華高薪明星陣容的波特蘭拓荒者仍然慘遭滑鐵盧、Shaquille O'Neal 生涯後期到處跳槽卻並不總是奪冠保證、獲得 Kevin Garnette 的波士頓塞爾提克只贏過一次總冠軍、2010 年熱火加入生涯頂峰的 LeBron James 卻還是拿不到冠軍... 等例子也都再三獲得映證。

即使不去追逐輸贏勝敗之外的那個難以言說的「something」,就專注把眼光焦點集中在「冠軍戒指」的關鍵決戰勝負上頭,評估是否具備終極王者實力的依據,至少在籃球場上也永遠很難光靠數據分析來個鐵口直斷的精準預言。如果類似 Scottie Pippen、Sean Elliott、Eddie Jones、Bruce Bowen、Shawn Marion、Tayshaun Prince、Lamar Odom、Luol Deng、David Lee、Danny Granger、Ron Artest、Luke Walton... 等好幾個不同球員身上的某種部分特質仍然無法被正確分離體現在某個更精確的統計數據評估標準上頭,即使列出這一長串名單後會讓對這些名字夠熟悉的球迷隱約感覺得到其共通點可能大概是那個「什麼什麼」,卻也還是很難作為一個不涉個人情感及主觀喜好判斷的球隊總管或頭號球探可以直接斷定該投入多少成本去和其他球隊展開軍武競爭爭取該球員加入本隊填補提昇整體戰力的客觀因素。不是這科學並不存在,但就還能明顯感受到科學發展至此尚有還無力解釋的模糊界限。而也正是因為籃球場上還存在著這模糊灰色空間,讓球員來去的加法減法之外還有乘法除法的化學效應需要等實際運作後才得以被觀察驗證,這才讓我不僅愛看籃球比賽的實況轉播,也對透過電腦網路搜羅各種球探斥候報告、比賽影片片段、球員小故事等線索交叉分析研究各種可能或不可能的球員交易名單洗牌對各隊戰力的磁場昇降拉扯感到莫切的狂熱興趣,這更讓我這種捨不得放過各大小細節的阿宅狂熱球迷總不禁要問:『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ketball? 妳怎能不愛這樣的籃球運動經營遊戲?』

《Moneyball 魔球》

在以真人真事為基礎所改編的電影《Moneyball》劇情中,終究不能違背史實讓奧克蘭運動家因為採用了不同的數據分析打造更便宜而仍擁有相當上壘推進得分效率的陣容便在締造打破聯盟歷史的二十連勝記錄後一舉贏得念茲在茲的終極勝利。Billy Beane 面對擁有更大資本的波士頓紅襪隊球團老闆高薪挖角,會帶著這套哲學琵琶別抱東山再起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只不過缺乏支持,抑或會選擇仍然留在相對艱困的薪資空間「擇善固執」來玩難度更高的經營遊戲,都不容在編劇基於戲劇張力需要過度扭曲的浪漫詮釋空間。

光從 MLB 歷史來看,如果僅就最終「世界大戰」系列賽的輸贏勝敗來作判斷,這套「moneyball」的經營哲學頂多只能證明小市場球隊可以靠更錙銖必較、更著重某些「非主流」數據的哲學打造出得以晉級季後賽的球隊陣容,卻未必就提昇了得以奪冠稱王的機率數據支持。但如果一場比賽、一整個球季的輸贏勝敗並非判斷一個球員、一個球隊經營者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那麼當觀眾在電影散場前跑著工作人員名單字幕時再度聽見飾演 Billy Beane 寶貝女兒抱著吉他唱著『my daddy is a loser...』的時候,卻又不禁莞爾的那瞬間,或許也就能夠明白我花了這麼長的段落再三重複自己很愛講的『運動是在輸贏勝敗之外還有別的』的那個「something else」是如何叫人心馳神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了罷?













小豬撲滿

從「一分錢一分貨」的效率效能觀點來作評估,錢就應該花在刀口上。在商場競爭上是如此,其實在政壇上也應作如是觀。當一個百年政黨在長期執政下累積了龐大的財富(或許其中還包括以合法掩護非法、長年積非成是的不當得利),養成了出手闊綽不把錢當錢看的富二代富三代的公子驕貴習氣,就會動輒搞出死鴨子嘴硬不稱其為弊案就想蒙混過關的「新生高弊案」「花博弊案」「夢想家弊案」... 等動輒牽涉數億數兆龐大公帑的貪腐疑雲,而這種事情卻不是先罵先贏,先噴得在野黨、媒體第四權監督者滿身墨汁全都推托為藍綠鬥爭就可規避人民基於民主法治及信賴原則所追求的公開透明。

「三隻小豬」跟「大野狼」的童話寓言故事正夯。如果在這個政黨執政時集人民稅金之大成的公帑就被特別集中到某些少數特定集團手中,那麼抱持另一股思維主張把錢用在更正確地方、花在更符合分配正義原則的方向上的聲音自然也會益發被動凝聚在一起。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順勢而為把各色各樣「小豬撲滿」當作這場選戰的「吉祥物」,在深層意涵上卻絕非如執政當局追求連任只能勉強祭出「平安福」圖騰談其字面解釋如此膚淺。因為根深柢固意識型態作祟而昧於用心用腦理解這場「階級戰爭」的藍營支持者,或可透過仍然把持的媒體詮釋權彼此取暖、看輕每一隻小豬涓滴之力來自草根底層所代表的「以民為主」意涵,但所可能付出的代價就是縱非明年也將必然會是不久之後相近於「茉莉花革命」同樣蠢蠢欲動的革命能量正在集結醞釀發酵。民主發展的成果固然脆弱,但時代的巨輪仍然緩緩轉動著,可以作個抗拒改革擁抱既得利益的保守者去螳臂擋車,也可以及早覺醒回歸一百年前革命先烈追求民有民治民享民主共和政體夢想的正途。要想繼續追求民主精神,就不能只是死守百年招牌,讓遠高在雲霄的車輪落地沾染泥土滾動出一條踏實的路,才是開拓出康莊大道的功臣而非曾幾何時已經成為缺乏反省又阻礙進步的歷史罪人。





如果說看完《Moneyball》多少應該獲得一些可以應用在人生、商場、政壇選舉戰場的實用啟示,難道不該是「money does not always talk」,有錢固然能使鬼推磨,終究還是要被神明天使所收服。砸錢固然可能買得到勝利,但那也不是真槍實彈拚來的勝利而是作弊。如果覺得作弊沒關係,在爭逐輸贏勝敗的賽道上只追求作個不擇手段也要把對手踩在地上的「贏家」,那妳其實也不需要浪費時間來看什麼《Moneyball》了,跟賭盤角頭一起喝茶聊天、跟握有槍桿子的隔鄰把酒言歡,作點手腳讓自己和親朋好友們永遠霸住權位享盡吃香喝辣的特權、把樹砍光把海灘賣給財團、把財富集中到自己口袋愛花多少就花多少,才是真正讓妳感到快樂的事吧。

money can not only talk but sing and dance,如果可以無視雨刷手套在底下偷偷摸摸,還看什麼棒球籃球,還相信什麼 moneyball theory 有可能改變世界,還相信什麼紮實基本功,還相信什麼楊淑君的清白還期待什麼倫敦奧運的奪冠實力,如果只是行禮如儀作作樣子的家家酒遊戲遇到事端還是選擇忍辱負重的休兵之計總之就是默默吞下去,那還相信什麼公正公平公開的選舉是台灣邁向民主發展的重要進程呢?

『球,不是這樣踢底!』
『錢,不是這樣花的!』

三隻小豬其實不只是三隻小豬,不只是三萬隻小豬、不只是三十萬隻小豬。那背後代表的是期待人民需求能被落實的殷切盼望,台灣人不是沒有給過國民黨機會,把雞蛋全放在仰人鼻息的籠子裡缺乏長遠規劃、搞數字美化不代表是消滅失業率無薪假的拚經濟大師,更距離「moneyball」點石成金的魔球理論更遠,而只是玩弄數字欺騙詐欺的江湖郎中;而無論是十幾年前的江國慶冤案或是屍骨未寒的大埔農地自殺阿嬤,總是說不清就賴皮裝傻的密會黑道組頭疑雲,台北市政府挪用健保費移作他用不知搬運到誰的口袋補哪個財務黑洞卻要中央編列預算代為償還,還有太多以現在進行式仍然層出不窮的悲傷黑暗故事,都讓台灣多數人民覺得不值得再將未來命運託付在這個權貴政黨手上。

這個已然被少數人把持過度傾斜的世界,需要更徹底的翻轉改變。
『現在,決定未來。』
或許還未明確意識到高牆已然倒下,但可以確定革命正在發生,一個更美好生活的想望,就將從覺醒到傳統思維已不再適用於這個日愈破敗的殘酷扭曲社會,就從調整好方向下定決心投出手中那顆背負重望的魔球朝光明飛奔而去開始。













延伸聆聽:愛護你的膝關節:魔球
This Will Destroy You - The Mighty Rio GrandeKerris Dorsey - The Show (acoustic)


我也有看電影《Moneyball 魔球》。即使我向來很喜歡編劇 Aaron Sorkin 細膩尖銳又保有溫暖情感的劇本筆觸,其實我仍然一貫不喜歡被迫接受那些背離史實或為符劇情需求強作曲解的改編橋段(參考沒見過壞人嗎?【Moneyball】(魔球)觀後感);我為了在電影中看到那些以往在寫文章時稱為「制服組」的經營團隊原來也並不總是西裝革履感到些許意外又沒那麼意外、我對交易截止日前透過電話爾虞我詐的隔空叫賣原來真的跟在凌晨五點的魚市場也沒差多少感到意外又沒那麼意外,原來職業棒球世界扣掉那些戲劇張力的成份之外大約是這樣運轉的,身為一個自認是運動迷的觀眾,透過《Moneyball 魔球》電影知道這些細節終究還是頗感到興奮開心的呀。

而對我而言,這部電影其實也並不只是一部好看的棒球電影而已。在《Jerry MaGuire 征服情海》運動員經紀人大喊『show me the money』之外,在《Any Given Sunday 挑戰星期天》球隊老闆追求利益要求「win more games to make more profit」之外,《Moneyball 魔球》也拍出了美式職業球類運動的另一個更少被觸及的面向:『make every dime count』。

it's not magic. just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make every dime count and make it rain.





Share/Save/Bookmark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