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9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重金屬叔要成名
標籤:
GarageBand +
Mayday +
QuickTime +
偏見的搖滾
我也有看《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重金屬叔要成名》。我不知道該不該跟所有人都說好看,因為這是一部紀錄片格式的電影,講的是兩個金屬樂團大叔的故事。對於某些觀眾而言,她可能完全不具備吸引人的元素,但對於另外某些觀眾譬如我個人,因為與自己身為搖滾樂迷的生命經歷有些重疊交錯的自我投射,我對這部片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當片尾字幕開始往上跑著工作人員名單,我卻有一種久久不能自己難以平復的感慨。
『每個團齡超過一定時間的樂團,都該至少被拍成一支標準長度的紀錄片。』
這句話還用得著特別解釋嗎?
雖然看起來像廢話,但又有點模糊其詞,那就更廢話了。「團齡超過一定時間」,是為了設定一個「應該是玩真的」的門檻,如果還在學習摸索的階段,如果組團只是喊爽耍帥自我感覺良好卻又沒有真的用心投入,這種大概還寫不出好歌、轉身就會忘記的過江之鯽,大概就沒有被拍成紀錄片的必要了;「標準長度」則當然是希望能在一個半至兩小時左右的時間內,能夠看見紀錄片導演用更完整的敘事結構找到這個樂團被記憶下來的切入角度,不是就算被放在娛樂新聞或 YouTube 網站上短短幾分鐘就看得完的側拍花絮,更要有符合真實的起承轉合,不要有太多刻意演出來的橋段和經過精鍊琢磨的劇本台詞,每段被剪輯收錄於此紀錄片中的影像和旁白都該有其扮演「說書人」角色的作用與意義,也不能只是昔日影像過於零散的集錦。
所以《五月天追夢 3DNA》完全不符合我這種挑剔樂迷對樂團紀錄片的要求,卻也很難稱得上是一部夠水準的劇情片,那些演唱會影像拿來發伴唱 DVD 都沒問題,加上些立體層次感尚有待豐富加強的 3D 後製特效和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假掰串場劇情則大大不及格,只夠拿來騙騙連偶像劇都看沒幾部的低齡追星樂迷。對於這種東拼西湊的「作品」也能夠獲得新聞局一千五百萬輔導金,我個人感到相當不以為然。更何況五月天是唱遍華語世界的熱門天團,這部片子的幕後團隊也不是鑄劍十年一個劇本寫幾年到處找不到資金籌拍成電影的苦哈哈菜鳥影像工作者。若要說這種補助案就好比《夢想家》「搖滾音樂劇」兩天燒掉兩億多元公帑般根本是巧立名目酬庸圖利「馬友友」特定集團當然是誇張了點,但政府要扶植培育文創產業若仍不脫此「砸錢了事」的思維,則恐怕只會對我們本以風雨飄搖的文化一再帶來重創。老實說我對《五月天追夢 3DNA》的評價真的很低,而且我對所有參與其中的那麼多我在唱片圈的朋友們結果也只能作到這樣感到相當失望。
而如果《五月天追夢 3DNA》在台灣都能有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對比之下《Anvil! The Story of Anvil》在 2009 年的【台北金馬影展】頗受好評後還要經過三年才終於被片商代理引進(中文片名從「金屬大叔要成名」改成「重金屬叔要成名」好可愛,哈),卻也只能在台北光點電影院作全台獨家單廳上映,預計兩週就要下檔一鞠躬(2012/1/20~2012/2/10),多少也就回答了本片主角「Anvil 鐵砧樂團」吉他手兼主唱 Steve "Lips" Kudlow(大嘴)的不平之鳴:『為什麼我們不紅?』。對啊,還用得著問嗎?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就是比較喜歡吃五月天、Bon Jovi、Aerosmith 這一套啊。為什麼人家可以紅遍世界到處開巡迴萬人演唱會而妳們只能在二三十人面前的地下室 livehouse / pub 作表演,平平是從加拿大來的,誰叫妳們「只是」Anvil 而不是 Avril!
但如果 Anvil 還真的放棄自己熱愛的重金屬 hair metal,跑去搞 Avril(艾薇兒)式的泡泡糖流行龐克 punk pop,那就更不可能有機會被 Slash、Metallica、Motorhead 等後輩推崇、更不可能有機會跟 Scorpions、Ozzy Osbourne... 等老咖在各大音樂祭站上同個舞台面對底下眾多金屬子民的膜拜跟著一起甩頭暴動了呀。
對比於日本由漫畫改編為真人電影的《Detroit Metal City 重金搖滾雙面人》(far away from detroit metal city)裡主角「根岸崇一」與「克勞薩Ⅱ世」的誇張白爛對比,《Anvil! The Story of Anvil》兩位核心元老團員 Steve Kudlow 和鼓手 Robb Reiner 在樂手身份之外白天還必須作些出賣勞力時間卻也只能換取微薄工資的苦力粗工或服務業才能維持生計,自然是更殘酷的音樂人真實生活寫照。原來不只台灣的獨立音樂圈這麼難以只靠音樂工作達成經濟「獨立」,連在擁有數十年搖滾音樂文化的歐美,即使像 Anvil 這種在金屬圈曾經創造出據說頗受好評經典金曲的資深老團,也都是這樣終日汲汲營營被帳單追著跑的呀。要想作出比在自家車庫更精緻的錄音混音製作,除了自己得多排些班,甚至還得先向家人擋鋃借貸,才能勉強湊足支付給大牌錄音師製作人的酬勞。透過這部紀錄片,看著兩位金屬大叔所必須面臨的真實生活經濟困境,看到所謂「歐洲巡迴」,其實也可能只是風塵僕僕跑到離家幾萬里外的狹小地下空間對著寥寥幾個未必專程為自己前來的客人重複演唱多年前的《Metal on Metal》主打歌,反正再久之前的舊作對對方而言都是沒聽過的新歌。當這次的歐洲巡迴讓自己心力交瘁又根本沒能賺到多少錢、沒能跟多少樂迷交流接觸,她們坐下來促膝長談檢討,發現問題癥結可能在不該找樂團的好友粉絲擔任樂團經紀人,因為她可能會有某些盲點,只能代為處理雜務庶務卻不具備一個經理人才真正需要的專業能力與 know-how。看著 Anvil 這等老團二三十年來不斷面對處理這種種挫敗,我很難不想起我在台北的這夥搞樂團卻多半沒辦法光靠表演創作每個月固定有數萬收入的戰友們。原來「音樂無國界」,其實咱台灣樂團圈跟歐美日本那麼多樂團在這方面也可能並沒有距離那麼遙遠嘛... orz
而 Anvil 作為一支成軍超過三十年的資深老團,不可能從成軍初始便有計劃地留下那麼多珍貴影像記錄,所以即使導演 Sacha Gervasi 在自己年輕時就曾以樂迷身分擔任 Anvil 的巡迴演唱工作人員,在本部紀錄片中也還是有許多橋段是寫好劇本、架好攝影機、為幾位主要角色別上小蜜蜂收音麥克風之後,讓她們「飾演」自己,去作 Anvil 團史上諸多關鍵時刻的「歷史重現」。譬如說因為錯過火車班次又迷路導致在比利時還是奧地利趕不及先前排定好的演出時間,在打電話與當地工作人員接洽時,就顯然不可能會在當時事先知道要派兩組人馬側拍講電話報路的對話蒙太奇呀;Lips 和 Robb 哥倆在錄音室裡在製作人面前像巴士大叔吼著『妳有壓力我也有壓力』的情緒崩潰大吵一架,然後又破涕為笑互相擁抱終於能夠完成令自己滿意的全新作品,這也擺明是事後專程再演一次的啊。搞不好其實當初錄音翻臉大吵的時候所使用的言詞更砲火猛烈也實際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搞不好花了更久的時間才再重修舊好,誰知道實際上哪有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這麼溫馨?
但這或許就是「樂團紀錄片」並不單純只作為一個「記錄者」角色身分的最佳範例吧。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很清楚在每個過程中即時體會並看出導演所想要引導觀眾進入她所設定的故事脈絡之中,告訴我們 Anvil 曾經在金屬圈紅極一時,但除此之外她們並不是像《Almost Famous》裡 Still Water 樂團搭著專屬巴士到處巡迴,不是住在五星級旅館,房門外頭也沒有年輕辣妹排隊等著被「點」進去參加酒池肉林的迷幻派對。紀錄片裡訪問了兩個多年來跟著 Anvil 跑了數百場巡迴的死忠粉絲,都是同樣頂著蓬鬆亂髮和啤酒肚的鐵桿男粉,而 Lips 和 Robb 的老婆雖然基本上都支持她們的男人追逐夢想,卻在言談中表達了其實並沒有那麼同樣熱愛金屬音樂的個人偏好。所以說,夢想玩樂團就可以泡妞把馬子的吉他鼓棒少年們,真的還是要慎選自己的音樂路線,才不會在雙大鼓狂擊的嘶吼破音爆炸下把自己搞得滿身大汗體力透支,定睛一看卻發現台下瘋狂甩頭衝撞的清一色都是散發著同樣費洛蒙的同性阿宅歌迷,那就囧大哭哭了哇啊啊啊啊啊啊!
當 Anvil 終於到處借錢錄好第十三張全新專輯【This Is Thirteen】,拿著滿意的成品去幾家唱片公司毛遂自薦卻都被打槍,因為 Anvil 雖然已有名氣卻不在那些公司的發行計畫藍圖中。於是 Anvil 乾脆還是搞起獨立發行,自己找工廠壓製唱片,自己親手打包郵寄給透過網路訂購的樂迷,當然還要在每場現場演出活動時自己搬幾箱 CD 自己找錢自己賣。這些經歷也跟大多數的台灣樂團不謀而合呀。除了我們的年紀可能比幾位頭髮漸漸稀疏肚子愈來愈大的重金屬叔少了二三十歲,除了我們的巡迴場地再怎麼跑就還是固定這幾個點。
而正當觀眾完全能夠理解也接受了 Anvil 就是沒那麼紅的事實,自理樂團經紀的 Lips 在電子信箱收到了來自日本某個音樂祭的邀約。日本人的工作態度當然是一絲不苟也不會忘了禮數的,重金屬叔們很難判斷她們說在日本有很多期待看到 Anvil 現場演出的粉絲這種說法究竟只是客套場面話還是真有其事。既然說好的唱酬還不賴,當然欣然答應,時隔二十年再度遠渡重洋來到東京。雖然大叔們在音樂祭遇到其他大團時都很開心地上前互相打招呼合照話家常談起想當年曾在何時何地見過面久仰久仰,但主辦單位給 Anvil 安排的表演時段有點太早,誰參加音樂祭會有那個體力起個大早搶著看一個已經過氣的開場團呀?這樣要怎麼撐到最後壓軸團!大叔們在彩排時看到空曠的場地,又不免擔心等正式開唱,台下會不會又只有小貓兩三隻,搞不好還是太早起床或跑錯場地才不小心闖進來的觀眾。
結果日本樂迷真的很捧場呢,給了重金屬叔們一個爆滿的場地,看著台下這麼多張黃皮膚塌鼻子小眼睛的東方臉孔全都能同聲唱和著《Metal on Metal》,一定都感動得要死了啊。於是我們在影片尾聲看到重金屬叔們為了答謝這些陌生卻又親近的日本樂迷們,超級賣力毫無保留地完全把自己在舞台上燃燒。看那閃耀的光芒,聽那狂飆的音符與節奏,樂團紀錄片就是要結束在這種皆大歡喜的高潮啊!
但這樣的結局作為一部紀錄片起承轉合的最後段落雖然再合理不過,卻又難免顯得過於簡單。Anvil 在一場成功的萬人音樂祭落幕之後,所要面對的仍然還是青黃不接、少人聞問的困境窘態呀。紀錄片結束了,這支老牌樂團的成名在望之夢卻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也說不定就算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叫好叫座(有叫座嗎?至少不會是在台灣市場),重金屬叔們回家還是買不起麥當勞薯叔,再下幾張專輯還是要繼續跟親友調度跑銀行趕三點半軋支票。那麼這條不甘平凡卻崎嶇難行的「樂之路」,對比到其他暢銷流行樂團在市場上的呼風喚雨姿態,終究就不是全然的熱血,反而仍然還是帶給樂迷難以言喻的無限惆悵唏噓了呀!
每個真的打算玩真的的樂團,都值得被拍成至少一支紀錄片。愈認真衝撞出自己生命故事的樂團,用血汗淚水歡笑所交織完成的軌跡紀錄就會愈精采。看完 Anvil 重金屬叔的故事,我仍不禁想起自己身旁較親近熟悉的這些樂團朋友們,想起我們曾經一起走過的日子,幻想著自己在這些應該在未來被拍成少說十支不同的紀錄片中重複頻繁出現的身影,是否也終將扮演了什麼樣的重要角色,是否也曾經經由我推動著這些樂團朝向夢想目標邁進,而不是羈絆拖垮了人家。
我們也該擁有自己的樂團紀錄片,只要堅持追逐我們華麗的搖滾夢,無論我們是嘻哈美眉、龐克底迪還是重金屬叔、歌德頗婆,在每個階段我們所下的每個決定、每個動作,也都在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
in rock we united,我們都是搖滾音樂的子民。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just keep rocking on oh yeah!!!!!! lml
♺ bias / 小掰同學 發表於 13:3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horus resou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