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大,浮誇。偏見樂隊超攻殼搖滾無雙。
『我是這個島嶼上最好的音樂部落客。』 ...ㄟ,後面多加個『之一』好了。
這陣子已經習慣把 Facebook 和 Google+ 的生活聽看心情隨寫搬回到 blog 上再加圖加影片分段落加段落謄寫發展成更完整的文章,然後就會想說那到底還要不要複製網址貼回社群網站、請看過草稿的臉書朋友雞家圈也都麻煩勞駕再幫我另外多按個讚和 +1 呢?但實情是不管有沒有自推,這些關於近日聆聽音樂或觀賞電影或評論新聞的文章也都不太有人閱讀了,畢竟現代人的網路閱讀幾乎也都只求歸結到一個要不要按讚按 +1 的一秒間的決定而已。即使莫名其妙加了兩千三百多個臉書好友、Google+ 上也有剛好大約兩千三百多個帳號把我加入追蹤圈,但我在臉書上的即時草稿平常至多也都十幾個讚而已,G+ 上得到的 +1 更少得可憐,都在個位數之譜。貼食物照比其他評論都更容易收到讚,偶爾罵人罵得凶一點才會被多按個位數以內的分享,然後有機會衝上幾十個讚,最多只有一篇有到三百讚的,是音樂祭後主辦人被灌醉的台上裸照。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看完真的有覺得讚和喜歡才按下 like +1 的了,又哪能吸引到更多人來逛我這更早已漫草荒蕪的部落格呢...
當連 Google Reader 都因被老闆嫌不賺錢被關閉下了架,RSS 早已被宣告病危難治已死,我自己身為網路重度使用者花最多時間在上頭的 applications,也是利用 Facebook / Google+ / Twitter 等社群網路透過訂閱追蹤者的閱讀觸角在認識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看她們都在轉發什麼、對什麼按讚,而這當中來自部落格文章的比例早已大幅降低。所以這時代又真的剩誰還在讀在寫部落格呢...
從開始寫 blog 以來,甚至再往前追溯到 BBS 也開過個人板的時代,我也試過很多不同的書寫表達方式,也並不全都只有一種風格的,只是寫了這應該至少十幾年下來,漸漸還是養成了某些覺得最容易表達自我的習慣,才大致變成現在大家看到(或根本也還是沒在看)的這樣。有時候會覺得如果只是要講一件簡單的小事幹嘛也要長篇大論根本直接想噓文留個已 end,有時候也會覺得短短一行或一張圖 BJ4 果然比較帥,妳看那個誰每次都只貼一兩張圖展現文青品味還不是就馬上都有那麼多爭先恐後去按讚說我也很喜歡這個真的太棒了。
可是妳知道什麼是『噹噹噹噹噹』嗎?『on~ly~ youuuuuu~~~~~~』
ㄟ,不是。妳聽過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吧。妳知道什麼是「音牆」嗎?一把吉他音量推到 10,跟音量只有 2 的吉他彈一樣的東西重複錄五軌貼在一起,或是在不同把位、不同和弦按法、高八度低八度各彈一軌再疊在一塊兒,音波經過空氣在空間中折射震盪過後,就算在後端確保輸出分貝總值要控制在同等音量,保證聽覺感覺還是會大大不同。而我相信,看似累言贅語的同義文字,即使彼此間似乎只有些微的差異,但在經過堆砌層疊之後,一樣也可能蓄積得出夠龐大的能量。還非得這樣不可,不只為了風格特色,也是出於訊息傳達的厚度強度,讓人幾近失去耐性的篇幅長度,卻可能也是為了塑造某種言說氛圍思維衝撞的「必要之惡」。
看【大話西遊】月光寶盒仙履奇緣兩部曲的時候,這是周星馳作品裡我僅次於《整鬼專家》的最愛,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劉鎮偉電影。不管看過第幾十次幾百次了,我從來沒有覺得唐三藏這段歌唱好笑,然而其實我卻大概理解明白劉鎮偉為什麼會想要安排拍攝這個段落,重點其實並不在插科打諢耍寶搞笑;此外劉鎮偉親自客串演出的菩提老祖也很「厚話」:『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不需要嗎?』『需要嗎?』『不需要嗎?』『ㄟ,我只是跟妳研究研究嘛。幹嘛這麼認真呢? ......需要嗎?』這段比較好笑,看得懂的朋友也比較多了,我說的「看懂」還不見得是看懂笑點並把笑點之外的東西也全都真的看進去了,也不只是跟著探討這來回問答中字面是不是有什麼有深度哲理的弦外之音,但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來回反覆問這麼多次需要嗎不需要嗎需要嗎不需要嗎需要嗎嗎?
所以其實妳們大多都沒有看過我的部落格吧?妳們知道什麼是『噹噹噹噹噹』嗎?
『on~ly~ youuuuuu~~~~~~』
(『喔妳媽的頭!我都已經說了不行了,妳還要一直喔喔喔!完全不理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妳!妳要是再喔一次我就一刀捅死妳!』)
『我是這個島嶼上最好的音樂部落客之一。』但我猜其實妳們大多應該都沒有真的仔細讀過我的部落格吧。
0 chorus resou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