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沒看金馬影展了。《The Stone Roses: Made of Stone》Documentary 對我而言無疑是個再回到戲院的好動機誘因,至少現在不用漏夜排隊等著搶票了啊。
(最早的 The Stone Roses 五人編制本來團名叫 English Roses,貝斯手是 Pete Garner 還有另一名吉他手 Andy Couzens,Ian Brown 也彈過一陣貝斯,然後才找本來是彈別團的 Gary Manny "Mani" Mounfield 加入成為後來經典的黃金組合。)
2011 年十月,當 Ian Brown、John Squire、Alan 'Reni' Wren 和 Mani 四人破鏡重圓宣布樂團重組並將展開一連串巡迴演出的記者會後,紀錄片導演 Shane Meadows(之前的代表作是 2006 年的紀錄片電影《This Is England》)進到 The Stone Roses 練團室拍下 live 版的《Waterfall》,我立刻在戲院座位上黑暗之中很應景地淚如雨下,哭得跟瀑布一樣唏哩嘩啦,啊我就覺得心情真的很激動咩。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Chris Martin 懂我。
(就是這段!剛剛就是這段害我哭哭的!) |
一邊擦著止不住的淚水,我開始相信人的身體是有聽覺記憶的。就像去年夏天在 Fujirock 首日搖滾區前三排苦站激戰一整個下午,當終於等到 The Stone Roses 登台,聽見前奏的第一聲吉他貝斯鼓,一旦被啟動了情緒開關便潰堤大哭起來。天哪天哪天哪天哪,這是我在青少年時代起便深受影響,曾經以為已經成為歷史再也不可能復合的搖滾啟蒙少時偶像,四隻原裝成員一個不缺活生生重新出現在咫尺之遙彷彿伸手可觸的面前唱著再熟悉不過的經典連發呀。
聽覺記憶當然不只是聽覺記憶,也伴隨著年少時光的人生跑馬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石玫瑰故事可以說,紀錄片裡有八十幾歲的資深老樂迷,細數著曾在曼城哪些場合看過多少場 The Stone Roses 的表演,有乳臭味乾的小屁孩自稱玫瑰知識家,結果爸爸出的考題全部都答不出來,卻還是很堅持自己超愛超懂石玫瑰。當然還有更多跟 The Stone Roses 差不多歲數的老樂迷從社會各個角落被召喚回來,還有更多當年只在廣播電台聽過石玫瑰的外地樂迷,聽的還是卡帶或黑膠單曲,這次說什麼都得親自來現場感受一下傳奇樂團的「The Second "Second Coming"」。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石玫瑰故事可以說上三天三夜,在 The Stone Roses 寶刀未老的迷幻搖擺裡,我們可以一起回到八九零年代全球經濟文化全都欣欣向榮百家爭鳴的美好時光。
The Stone Roses 在宣布回歸的重頭戲 Heaton Park 演唱會之前,先安排了在 Warrington 的 Pyramid & Parr Hall 音樂廳辦了一場暖身免費演唱會,透過 Twitter 和 Facebook 非常臨時地宣布這場免費演出的訊息,短短兩三小時內便吸引號召了上千個樂迷紛紛帶著過往作品、官方 T-shirt 或海德公園演唱會門票前來兌換入場手環。器材設定試音好像都由技師團提前到場搞定,團員們來了換好衣服時間到了就直接上台了,天團等級的 pro 都是這樣的嗎?鼓手 Reni 在第一首歌《I Wanna Be Adored》拍子根本超亂吧,但還是很令樂迷感動的,Liam Gallagher 放棄當晚曼城的英超足球冠軍賽不看也要趕來朝聖,而散場後有二十來歳的年輕粉絲感想是『Fuck Oasis!!!!!! it's all about the Stone Roses!!!!!!』『有才華的人就算相隔二十年才重新站上舞台也還是天縱英才霸氣外露藏都藏不住的!』四十幾歲的死硬派鐵粉縱使蹺班放下工作也要飆車趕過來搶票,非衝不可的原因是『妳知我知、這裡每個人也都知道,但就是不可能形諸文字用言語解釋。並且就是出於同一個理由,二十年來我始終維持著這邋遢的髮型。出於同一個理由,我上班從不打領帶。每個禮拜我都還是至少會把石玫瑰的專輯拿出來聽一次,而始終覺得百聽不膩仍然可以從中找到驚奇與滿足。』完全是最貼切的註解了。you guys are speaking my language。
問那什麼明知故問的笨問題,是需要問什麼原因理由啦?因為 The Stone Roses 真的就是全世界最屌的搖滾樂團啊。唱完這場 Parr Hall Gig,四人放下樂器走到舞台前互相擁抱並拉起高舉著彼此的雙手,『過了這麼多年,我們還是很帥的吧。』Ian Brown 怎麼變得這麼謙虛客氣了?而 The Stone Roses 真的仍然是全世界最屌的搖滾樂團無誤。
Reni 在歐洲巡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Heineken Music Hall 海尼根音樂廳演唱會後,因為對演出中耳機監聽器狀況頻仍卻沒有被順利解決排除的技術問題感到非常不滿(那這場也沒有先提前親自試音調校器材嗎?),不顧團員們的勸說,拒演節目單上預定的安可曲便直接離開會場,主唱 Ian Brown 也直接在獨留自己一人的舞台上鼓譟著滿心期待空等超過十二分鐘噓聲不斷的五千五百名樂迷怒嗆 Reni 是個「fucking cunt」,隔天樂團便宣布直接取消後續巡迴行程。紀錄片導演本來想要隨團巡迴捕捉的鏡頭和想說的故事也都被迫軋然中止。
看到這一幕,還是令人心碎。千盼萬望才等到玫瑰再臨,以為終於修復了關係,難道竟是如此脆弱得不堪一擊?而我還一直以為當年吵最兇導致兄弟鬩牆不得不拆夥的明明是主唱 Ian Brown 和吉他手 John Squire,怎麼結果是在 Squire 率先離團後還多唱了幾場巡迴才宣告解散的 Reni 在發火呢(替補 Squire 的新吉他手是 Aziz Ibraham,後來還跟 Ian Brown 合作了 Brown 的第一張單飛專輯)?即使連孩子都長這麼大了,這次重組顯然不是為了賺兒女的奶粉錢(但又還不到賺孫子孫女奶粉錢的年紀吧?),一代搖滾天團巨星莫非永遠就還是都要為了不專業不成熟的小問題耍脾氣耍大牌然後再敲破樂迷們的美夢?every rose has its thorn,玫瑰永遠都會帶著荊棘花刺嗎?
即使在取消後面幾場歐洲巡迴演唱會的場次後,The Stone Roses 最終仍然依原定行程安排唱了 Heaton Park 海德公園的專場演唱會。接著又飛到日本新潟苗場山中唱了 Fujirock 2012,Liam Gallapher 的 Beady Eye 排在 The Stone Roses 前面為其暖場,然後 Liam 唱完又轉換為二十年前小歌迷的身份跑去 PA 音控台帳棚的 VIP 席盡情享受著 The Stone Roses 的回歸大秀。沒有當年的 The Stone Roses 帶頭掀起「MADchester 曼徹斯特瘋」,就不會有後來的 Oasis 與 Beady Eye,音樂史上也可能就未必會出現「Brit-pop」這個橫跨約十年一整個 decade 世代的專有名詞。今年(2013)The Stone Roses 又分別在南加州沙漠唱了 COACHELLA、在東京與大阪唱了 SUMMER SONIC,這支紀錄片結束在海德公園演唱會的《Made of Stone》歌聲之中,片尾開始 roll 工作人員名單的 Fujirock 2012 畫面沒有拍到我和其他我所認識的當天死守在正中前排欄杆的其他朋友,而那晚後來我身體極度不適嚴重脫水虛脫,後半場不堪承受四面八方的衝撞擠壓而有了生平第一次讓保全壯漢抬出搖滾區的初體驗,最後是癱在旁邊賣寶礦力的攤位旁哭著聽完以為一輩子都不可能看到的表演的。重組回歸後到處參加大型音樂祭重唱經典舊作的 The Stone Roses 除了石頭般的孩子氣與臭脾氣之外,這令人懷念的玫瑰芬芳,究竟會否只如曇花一現,隔夜便即將再度凋零在日出之前便消逝無蹤呢?這樣的紀錄片結尾,即使才剛經歷了《Fool's Gold》長達十三分半的高潮,卻讓樂迷意猶未盡,仍有一種殘缺未完的遺憾。
John Squire 長到令人窒息又天才橫溢的《Fool's Gold》吉他獨奏真是太帥了,我心目中吉他英雄吉他之神不動先發第一名不作第二人想;節奏組 Mani 和 Reni 貝斯與鼓天衣無縫的 groovy 配合讓我坐在戲院之中好想跟著畫面中的七萬五千名樂迷一起站起來隨之舞動搖擺,每個音符每個節拍都聽到讓我彷彿看見 Resurrection of Jesus 耶穌復活的奇蹟神光;我覺得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卸任交棒給查爾斯王儲或小王子威廉哈利兄弟之前應該要趕快為一堆英搖傳奇封爵才對啊,不然也該是查爾斯王儲未來繼任登基後所該作的第一件事情。當 John 的吉他、Mani 的貝斯和 Reni 的鼓擊緊密結合成綿密的長篇迷幻樂章,主唱 Ian 除了一邊跳著招牌猴子舞、搖動法器般的兩支鈴棒之外好像也沒事可作,那就只好下台繞境跟前排歌迷握手甚至拿歌迷的手機自拍了。
是說 COACHELLA 2013、SUMMER SONIC 2013 等大型音樂祭之後到底是還有沒有要繼續巡迴的意思啦,錄張新單曲新專輯給點新的回憶再創造一段新的傳奇好不好?
The Stone Roses 真的仍然是全世界最屌的搖滾樂團無誤。沒有 The Stone Roses 就不會有 Oasis 和 Beady Eye,MADchester 和 Brit-pop 都要少掉超過一半以上的神采。沒有 The Stone Roses 我也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我(誰稀罕啊?)。請容我再度跳針強調,The Stone Roses 是全世界最屌的搖滾樂團。沒太!帥!了!
0 chorus resou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