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05/07/04

machine

連續幾天關於日系視覺搖滾團的介紹,都指向同一個命題:「視覺系搖滾在廿一世紀後是否已經走入窮途末路?」答案似乎是悲觀的。所以,1998 年 hide 死掉以後,這個音樂類別中還剩下什麼值得聽的樂隊嗎?昨天引介Oblivion Dust 是我喜歡的 hide 派 cyber-rock 嫡系樂隊之一,但嚴格說來她們也只有 1999 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ReBorn】算是夠完整也夠平均的出色精彩傑作,而她們早在廿一世紀剛過的 2001 年就解散了。

machinemachine

那個時候,如果妳問我同樣的問題:「hide 死後還剩什麼有趣的 cyber-rock 好聽?」我的另一個心水選擇會是 machine,毫無遲疑可以馬上脫口而出的答案。

machine - ZERO-ONE-ZEROmachine - Invader (live)

這是一個只有主唱 HAKUEI 和吉他手 Kiyoshi(Honma Kiyoshi,本間清司) 的二人團體。HAKUEI 來自另一個只算二流的視覺系搖滾樂隊 PENICILLIN,同時還是時裝模特兒、演員和漫畫家。而 Kiyoshi 待過的樂隊包括 Jewel、Virus 兩個地下樂隊,九零年代組成了 Media Youth 跟 X-JAPANLUNA SEA 等視覺系龍頭樂隊在獨立廠牌 EXTACY RECORDS 主辦的「刺激」演唱會同台共演後開始廣為人知、躍升主流。但 Media Youth 走了五年,並不是太成功,Kiyoshi 也忙於外務,包括參與 PENICILLIN 專輯製作、哈姆雷特搖滾歌舞劇和 HAKUEI 的個人專輯創作、巡迴演唱的伴奏工作,又成為 hide 的個人演唱巡迴班底,然後正式成為 hide 專屬現場演出樂隊 hide with the Spread Beaver 的一員。

hide 死後,Kiyoshi 自己聯同 hide with the Spread Beaver 成員中的鼓手 JOE(來自 ZIGGY)和龐克怪頭貝斯狂人 Chirolyn 組成了「Kiyoshi's Mad Beaver」發行專輯【PRIMITIVE SUPERNOVA】與現場演唱專輯【Kiyoshi Solo Live '98 MAD BEAVERS CIRCUIT】,2000 年時又發表了 EP【CRASH AND CRUSH】,兩次單飛的經驗大概證實了以 Kiyoshi 的鴨嗓歌喉真的不適合擔任主唱的工作。然後跟日系金屬名團 Bow-Wow 吉他手山本恭司(Kyoji Yamamoto)、PENICILLIN 吉他手 Chisato(千聖)與鼓手 O-Jiro 加上同是 hide with the Spread Beaver 成員的 I.N.A.(Inada Kazuhiko,稲田和彦) 與一名女歌手組成了「R」,聲勢浩大但可惜亦只是失敗之作。

「才華」這種事情,大概真的是勉強不來的。不是說一樣染了鮮豔桃紅色的中長髮型加黑眼圈化妝、彈奏一樣的電氣化搖滾樂,就可以讓 hide 回魂來上妳的身;也不是表演時同樣作了緊身上衣搭配迷你裙或短褲加上一雙貼身及膝或過膝直筒靴的打扮,就可以讓妳變成 SUGIZO。HAKUEI 的演唱技巧愛用大量的喉頭鼻腔共鳴與哭腔唱法,聽來跟前黑夢主唱清春若有幾分神似。這種歌唱方式在日系搖滾圈很常見,就跟如果是女主唱,會流行用壓得極扁的童音鼻音唱腔演繹歌曲一樣。但在一片同質化的唱腔之中,真能出線的還是寥寥無幾。「才華」這種事情,大概真的是勉強不來的。

還好有了 machine,1999 年 4 月和 12 月連發了【Captain Sonic Tune】【e.rect】兩張精彩的專輯,才讓我對這個先前看似 copycat 的吉他手和除了長得又高又帥之外感受不到優勢的主唱全面改觀。照慣例再來資源回收一篇舊文先:

【偏見搖滾筆記】

藝人: mac☆hine
專輯名稱:e.rect
發行公司:Tears Music ( iNOKS Records/Pony Cayon )

mac☆hine 新世紀科幻搖滾 機械革命

要稱呼 mac☆hine 這個來自日本的二人搖滾樂隊為超級組合到底是未免有些言過其實的誇張了,畢竟美男子主唱 HAKUEI 出身的 Penicillin 樂隊充其量只算個好搞噱頭質勝於文、披著搖滾外皮的流行芭樂團體罷了,實在是個即使忽略也不會有所損失的無聊組織啊(相信我,我在該團上的投資多半可視為浪費錢的可恥行為-_-)。但當我們翻閱 mac☆hine 吉他手 Kiyoshi 的音樂履歷,其早在 80 年代中期以後便以 Media Youth 吉他手身份活躍於日系搖滾樂界,稱得上是當時少數能跟 X-JAPAN 從地下到主流共打江山的元老級樂隊了。後來 X-JAPAN 解散,Kiyoshi 又加入了 hide solo project 與 live tours 的支援伴奏陣容,其後再正式參加 hide 個人樂隊 hide with Spread Beaver。這期間除 Media Youth 與 Kiyoshi 個人名義的活動亦同時進行外,hide 亡故後Kiyoshi 再會同 Spread Beaver 成員之二鼓手 Joe 與貝斯手 Chirolyn 展開 Kiyoshi's Mad Beaver Tour,再聯合前 Bow-Wow 吉他強人山本恭司、Penicillin 吉他手 Chisato 與鼓手 O-Jiro...等人合組電子娛樂世代六人組合 R(可惜即使再另加上 Spread Beaver 中專司 computer programming 的 I.N.A. 也只成績平平,感覺上跟Chisato 自己的 solo works 比較接近),直到 Media Youth 解散,mac☆hine 成為目前 Kiyoshi 唯一運作的音樂單位。

有著這樣豐富的歷練,特別是那段與 X-JAPAN 互別苗頭的刺激無敵時期,那段與 hide 喜樂與共的兄弟仁義歲月,使得有 Kiyoshi 壓陣的 mac☆hine 作品裡充滿了 hide 那一派未來感十足的 industrial-cyberrock 味道(相比之下同樣號稱 drum n' bass 加上三大吉他手的未來電子爆音搖滾竟是不濟的失敗實驗);至少在初聞 mac☆hine 首張專輯《captain sonic tune》時,我還是視 mac☆hine 為一支「後 hide 時代的類 zilch 工業搖滾樂隊」。在 hide 撒手人寰、眾 visual rockers 不爭氣導致一些扮妝野猴沒的壞了 violent crime of visual shoxx 名號的 1999 年度裡,mac☆hine 的《Captain Sonic Tune》是我最滿意的驚喜,本以為這是 Kiyoshi 眾多玩票性質演出難得的曇花一現佳作,想不到 mac☆hine 熱絡地舉辦 Dead Stock Toys Tour,還發行了 live video 新十二吋單曲「010 ZERO ONE ZERO」,更在 1999 年底前推出第二張全新大碟《e.rect》。聽畢《e.rect》的精彩表現,讓人相信 Kiyoshi 這回絕非三分鐘熱度,可是真正全心投入到 mac☆hine 的製作裡了。

全新大碟《e.rect》作為一張乘勝追擊的 follow-up 專輯,曲目編排仍舊是專輯前中後各置幾首機械化搖滾演奏曲相互呼應,當中穿插急激重型 electronic-thrash-rock 曲式,歌詞內容則猶如科幻小說特好著墨於二十一世紀、機械人世界、基因工程、腦內虛擬網路、世界末日戰爭、第N波工業革命…等體裁,非但是時尚潮流所趨的熱門議題,更是像HAKUEI像妳我從小由日式機器戰鬥英雄動畫伴隨成長所有男孩的夢境寫真,延續《Captain Sonic Tune》創作意圖的整體概念十分顯而易見。不論是演奏曲作為 intro 包含 big-beat 與 powerful guitar riff 的〈Start e.rect〉、失速狂飆的 drum n' bass 過門曲〈techma Beta〉、作為 drum n' bass+alternative rock 曲〈U gene〉前引的 breakbeat+dreamy synth〈techma Alfa〉還有碟末兩首匿名hidden tracks,抑或是像〈機械兒〉〈reset human〉〈human gate〉〈Nervous never mind〉〈U gene〉〈010 ZERO ONE ZERO〉這類由哭腔酷似清春的 HAKUEI 唱來近似電氣化的 Kuroyume 黑夢式 ska-punk 加上 hide 式的 electronic-thrash-rock,又或者是〈DEPTH〉這類 Marilyn Manson 式沉穩而重型的美式流行工業搖滾與向新領域探索的迷離電子 dream-core-alternative-folk 曲式〈genesis〉,都能帶給我極大的聽覺享受。

然而,《e.rect》還不只是一張乘勝追擊的 follow-up 專輯那樣簡單的氾氾之作。當仔細咀嚼,原來《e.rect》在《Captain Sonic Tune》的感官刺激之外另有幾分匠心特具的細緻琢磨。特別是在 computer programming 的高速 breakbeat 中,再度合作的 COLA 有著更漂亮的程序設定安排,使得 breakbeat 在《e.rect》的地位高於以往不至流於浮濫的過門,而 Nao 的真鼓又能適時適度出位毫不遜色,即使沒有上張 Crazy "COOL" Joe 的支援,Kiyoshi、Tomoharu "jr" Takahashi、Hayao Mishima 的貝斯卻依舊搶耳,使得 mac☆hine 的音樂表現在感官刺激之餘仍有極高的可聽性又不至於流於俗套。如果說 Garbage 與 Roni Size 的 Breakbeat Era 是前衛電子碎拍跟暴烈吉他鬼魅女聲的實驗結合,那麼 mac☆hine 的 sci-fi mechanical rock 更為通俗可親的旋律化搖滾能量將更可以肯定絕對是為新世紀機械革命揭竿起義的主力戰將!!!!!!!

BIAS December 1999

我想所謂「cyber-rock」的精華重點,應該要放在編曲時音樂的電氣化會作到什麼程度上頭。要有繁複而高壓的 breakbeat 搭配流竄的電流噪音襯底,然後 guitar riff 也得編得更 catchy, hooky 一點,加上穩重的真人鼓擊、低音貝斯,那大概就成功了一大半。但即使我口中說得簡單,實情是聽了一堆後繼樂手大致上照此模式作出來的音樂並非都能抓住箇中訣竅,張手開花奏出 cyber-rock 科學幻想生生不息的靈魂神韻。

所以聽見 machine 在這麼短時間內生出來的前兩張專輯都擁有不遜於 hide、zilch 的超高水準,我才會如此意外和驚喜,完成度之高、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實在讓身為 hide 式 cyber-rock 信徒的我感動萬分。cyber-rock 後繼有人了!

但接著我們再跟著大同小異的製作班底聽了 HAKUEI 的個人專輯【サムライ(Samurai)】,machine 也重新復出再推出續作【SALVATION-D9】,還有銷聲匿跡了兩年後上個月又再度集結了 JOE 與 Chirolyn 及長期合作班底 Cola 完成的最新專輯【superb】,前兩張專輯那高密度的 sound of cyber rock 已經又消失無蹤。我在想,如果是 hide,她應該會在吉他部分連錄上十幾軌搭疊在一起,製造華麗的吉他音牆,但在 machine 新作裡幾乎都只聽得到單一一把吉他寂寞地獨奏著,氣勢上當場就減弱許多,成了最平凡無奇的普通 punk rock/grunge rock 編曲而已,聆聽樂趣蕩然無存。或許不再並肩作戰的時間久了,Kiyoshi 已經漸漸要忘卻當年【captain sonic tune】【e.rect】是如何激盪出那擋不住的靈感流瀉了吧。

「才華」這種事情,也許真的是勉強不來的。我還是相信 cyber-rock 路線應該仍大有可為,但在那固定幾位「前視覺系」名團的大老耆宿手中,這講究高度創意和龐大搖滾能量壓縮在複雜音軌中的新世紀樂種也許都已成只堪追憶的陳年歷史,再也回不來了呢... :(

machine 揭竿起義所號召的搖滾機械革命,只進行到一半就無疾而終。只靠 Kiyoshi 和 HAKUEI 有限的才華,還擔當不起「cyber-rock 救世主」的重責大任。也許該期待 Kiyoshi 去年年底跟 BUCK-TICK 吉他手今井寿(Imai Hisashi)及 M-Age、Guniw Tools、AGE of PUNK 鼓手岡崎達成等人所合組的新團 LUCY 看看有什麼好玩吧。

captain sonic tunee.rectDISC B@STARD GAME (live album)SALVATION-D9superb

如果不想被容易檢索到,最好就取個菜市場名字,或是被廣泛使用的單字。譬如說「machine」就真的超難找。如果不投靠間夠大的唱片廠牌,老是作低調的獨立發行,一發片沒多久就必定步上絕版命運,那就更難找到相關資料了。音樂作得再屌,找不到也都是枉然。更何況還不是張張佳作,那要喜歡她們的樂迷如我怎麼跟各位推薦起咧?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