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09/08/22

HUNGERxHUNGER《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

我參加了大塊文化針對小說《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所舉辦的試讀活動。很好看的一本書,其內容架構和故事展開的方式讓我不禁聯想到日本漫畫【HUNTERxHUNTER(獵人)】,所以我才為本篇文章下了這樣的標題,並且在看到好萊塢的 LIONSGATE 電影製片公司已經買下電影版權,並找來小說原作者 Suzanne Collins 參與電影劇本的改寫創作,預計在 2011 年上檔。我有非常高度堅定的信心,相信只要不是將這部精彩的好作品交到哪個腦殘手賤的白目導演手上,電影版的《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也必然將該是一部蟬聯數週賣座暢銷排行榜的強檔大片。因為《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原著小說真的很好看啊。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
這是一個人吃人的世界,勝負就是生死。
唯有愛上你的對手,才有一絲存活的機會。


「我醒來時,另半邊床是冷的。我伸手去探妹妹小櫻溫暖的身體,卻只摸到罩著床墊的粗布單。她肯定又做了惡夢,爬到媽床上去了。她當然會做惡夢,今天是抽籤的日子。」
小說這樣開始的。
在一個過去叫做北美洲的廢墟中,有個新建立的國家「施惠國」,分布四方的十二個行政區環繞著一個燦爛的都城。這個嚴厲又殘酷的都城,藉由逼迫十二個區每年送出 12 歲至 18 歲的一名少男和一名少女,投身在年度盛會,由電視實況轉播拼鬥至死的「飢餓遊戲」中,來控制與維持統治的秩序。

十六歲的凱妮絲,與寡母及妹妹小櫻同住,當她自願代替在「抽籤日」被抽中的妹妹參加獵殺遊戲時,是將它視為死刑。但凱妮絲曾經在垂死邊緣掙扎過,求生存已成了她的第二天性。她在無意間成為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但她要贏,勢必面臨重重抉擇,權衡生存、人性、生命與愛,孰輕孰重。
這部小說,電影感十足,節奏快速,充滿懸疑,人物塑造極吸引人,感染力強,顯露人性的許多環節讓人感動。在懸疑與道德困境、冒險與浪漫愛情等量並進的故事中,這個系列小說將鋪陳出一個與我們現今同樣混亂及令人不安的未來世界。
隨著鎮上的大鐘敲響兩點,市長起身走到講桌前,開始宣讀。每年的內容都一樣。他敘述施惠國的歷史,這國家從曾經一度稱為北美洲的廢墟中崛起。他列舉那些災禍、乾旱、暴風雨、大火,暴漲的大海吞噬了大片大片陸地,為搶奪剩餘的一點糧食而爆發的殘酷戰爭。最後的結果就是施惠國成立,以及一個替它的子民帶來和平與繁榮的閃亮都城,為十三個行政區所圍繞。接著,「黑暗時期」到來,行政區叛變,對抗都城。十二個行政區被擊敗,第十三個被消滅。「叛亂和約」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法律,以保障和平;而為了每年一次提醒我們「黑暗時期」絕不容許再現,這份和約還給了我們「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的規則很簡單。為了懲罰叛亂,十二個行政區每年必須提供少男、少女各一名,稱作「貢品」,出去參賽。這二十四名貢品會被圈禁在一個遼闊的戶外競技場,裡頭什麼地形都可能有,包括灼熱的沙漠和冰凍的荒原。在為期數週的時間內,競爭者要拼得你死我活。最後一個活下來的貢品便是贏家。

從各行政區帶走孩子,強迫他們互相殘殺,讓眾人觀看――這就是都城警惕我們的方式,提醒我們只能任他們擺佈、宰割。它在告訴我們,如果再次叛變,將死無葬身之地。無論他們如何用字遣詞,所要傳達的真正訊息很清楚:「看看我們是如何奪走你們的孩子,把他們犧牲掉,而你們完全束手無策。如果你們膽敢動一根手指頭,我們會把你們趕盡殺絕,一個都不剩。第十三行政區就是你們的鑑戒。」

為了折磨我們,更為了羞辱我們,都城要求我們把飢餓遊戲當作節慶來看待,彷彿一場各行政區互相對抗的運動競賽。最後一位活下來的貢品將榮歸故里,富貴一生;贏家的行政區也將獲得大量獎賞,主要是食物。一整年,都城會賞賜獲勝的行政區米糧和油,甚至糖這種珍貴的禮物,而其他地區則必須忍受飢餓。

「這是悔改與感恩的時刻。」市長吟頌道。
除了以上幾段引用大塊文化已經公開讓人聞香嚐鮮的片段,以下我的心得分享文內容也不會再爆雷把焦點放在劇情細節上,避免讓還未讀過小說的朋友失去自己感受這個精彩故事的閱讀樂趣。固然我們可以猜測到通常這種劇情裡,主角在故事中後段居然失敗死亡的可能性極低,何況小說還是從頭到尾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但除了結果,這本小說最精彩的更是那過程啊!從極端不利的劣勢中,該如何克敵致勝、取得倖存的生機?唯有自己享受過這充滿腦力激盪的閱讀歷程,妳才知道為何這本小說可以在美國本土乃至於全球市場都得到相當熱烈的迴響。《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小說真的很好看。

《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

當我剛翻閱《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這本小說,首先想到的其實還不是日本漫畫《HUNTERxHUNTER(獵人)》,而是 1987 年的科幻電影《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她們幾乎是架構在同一個故事原型底下。

大家都知道現任美國加州州長「阿諾」(Arnold Schwarzenegger,阿諾史瓦辛格)在當演員的時候專演動作片賣弄她健美的肌肉,而「魔鬼」這個標籤便如影隨形地在阿諾領銜主演的每一部作品裡被大剌剌標示出來,《The Running Man》在字意上明明是「奔跑的男人」,中文片名卻直接翻成《魔鬼阿諾》,感覺上似乎便太過偷懶。何況在阿諾拍過的那麼多賣座強片裡,《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的成就其實並不算特別突出,絕對很難像是發片歌手有「self-titled album(同名專輯)」一樣直接將之視為阿諾的「代表作」。

但《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這部改編自「驚悚大師」Stephen King(史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科幻電影,即使票房並非阿諾從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一部,卻在建構一個近未來科技時空的虛擬社會裡,有著極富代表性的意義。阿諾在片中飾演一個因秉持公正執法卻遭小人陷害入獄的警察公僕,在那政治領導者挾被壟斷的媒體霸權控制了人民所見所聞所思的極端狀況下,阿諾唯一的生路就是透過參與 live 即時實況轉播的「The Running Man」生存競爭遊戲暨電視綜藝節目,甚至帶領著節目中其他同樣身陷囹圄的罪犯參賽者一起反抗高高在上的獨大霸權,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甚至「順便」發起了「革命」,讓全民都可擺脫「老大哥」無所不在的極權控制滲透。

不只《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去年(2008)有一部《Death Race(絕命尬車)》其實是 1975 年同名作品《Death Race 2000》的重新詮釋版(這樣應該還是勉強可以算同名作品吧),也是設定為類似的背景。其實還有諸如【Mad Max(衝鋒飛車隊)】系列、《Freejack(雷霆穿梭人)》《Dark City(極光追殺令)》《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人工智慧)》《V for Vendetta(V怪客)》《Speed Racer(駭速快手)》等,乃至於【HUNTERxHUNTER(獵人)】的「Greed Island(貪婪之島)」以外的另一部日本漫畫【銃夢(GUNNM)】的廢鐵鎮「モーターボール,Motorball死亡球)」遊戲或到了續篇【Last Order】出現的宇宙競技場「Zenith of Things Tournament(森羅天頂武鬥大會)」,電影《Avalon(歡迎光臨虛擬天堂)》也都多少出現在未來時空極權統治狀態下「生存競爭遊戲/娛樂傳媒」這樣的共通設定。

妳我肯定都能理解,何以這些擁有某種共通性的眾多故事背景,總設計出一些劇情需要,將參賽競爭者限定在一個較弱勢的特殊階級關係中,譬如窮苦的貧民,或是已被判刑、失去自由的罪犯,在同意以參加比賽換取生存權或原已失去的自由等前提之下,願意成為高層統治者與廣大群眾守在電視轉播前的 reality live show 的娛樂焦點,而這個權力結構又透過這種極端冷血的感官娛樂機制和另一套毫無寬貸的武力懲罰威脅互為表裡,重新鞏固了牢不可破的極權統治社會結構。否則以生命為代價的競爭遊戲,遊戲規則只容許一個最後生存者,至死方休,則只為求生自保的「競賽(competition to survive)」意義在此已然超越「遊戲(game for fun)」的樂趣,事關個人生死存亡,誰閒閒沒事會為了追求刺激自己主動報名參加?

【HUNTERxHUNTER(獵人)】

自願代替親妹妹 Primrose Everdeen(櫻草花/小櫻)參加「飢餓遊戲」的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凱妮絲)是個十六歲的少女,為了養活自從喪夫後便一蹶不振的媽媽和才剛滿十二歲的妹妹,Katniss 常甘冒以身試法的風險偷溜到禁區捕獵野兔、松鼠等小動物回到市集與商人甚至官員進行私人地下交易,練就出射箭、釣魚、紮營、生火和採草藥、採果實的野外求生本領,顯然將會是她在這「飢餓遊戲」中獲勝的最大本錢。

然而在故事設定裡,這一年一度、固定抽籤選出十二對年輕男女參賽的生存競爭 reality show(嚴格說來,這「飢餓遊戲」已超越了 reality show 真人實境秀的層次,完全就是 real-time-live tv-broadcasting show 啊),既然已成全國上下的大事,甚至還明訂嚴法及罰則強迫所有國民參加,那些生於較富裕優渥階級的孩子們,可能自幼就受到更多的格鬥訓練,為的就是在萬一被抽中參賽時,可以搶先站在起跑點上,以更多的體能與格鬥優勢,將其他競爭對手一一幹掉,贏得勝利後便可擁有比中了樂透彩券更享用不盡的一生榮華富貴。Katniss 要怎麼突破重圍,一步一步在不利於己的競爭條件與險惡的遊戲規則中逆勢而起,最終贏得這個飢餓遊戲?總會跟魔鬼筋肉人阿諾憑著一身蠻力橫肉或光頭爆破男傑森史塔森有不同的幹法吧?

『what would Katniss do to win the hunger game?』『how does it work besides god-blessed very good luck?』就是這個懸念,讓整本《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顯得高潮迭起、引人入勝,讓人一旦開始翻讀,就會看得欲罷不能,想要一口氣看到最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跟日本漫畫家冨樫義博【幽☆遊☆白書】【Level E(靈異E接觸)】和【HUNTERxHUNTER(獵人)】等作品中展現出的種種機關設計與心機鬥智的「小聰明」,又有著更多的相似共同點。她們都同樣「thinking outside the box」,在推動故事的節奏掌握上令人跟著主角們緊張窒息,而又總在看見主角們解決一個又一個乍看時覺得『怎麼可能有辦法搞定』的難題時,會讓讀者有一種『原來如此!』鬆一口氣的恍然大悟,也不禁讚嘆不知是什麼樣的天才鬼才腦袋,才有能力構思出如此精彩的冒險解謎故事情節。太厲害了!太好看了啊!

也就因為《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是這樣好看,難怪連我明明覺得共用同一個故事架構寫出過《The Running Man》短篇原著小說的文壇前輩 Stephen King,在讀過《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之後也還是不吝於給予作者 Suzanne Collins 極高的評價,以及『故事節奏快速,始終充滿懸疑…… 我無法停止閱讀…… 作者是個文字高手,筆下絕無廢話,夾帶著令人愉悅的冷峻幽默。』『Reading The Hunger Games is as addictive (and as violently simple) as playing one of those shoot-it-if-it-moves videogames in the lobby of the local eightplex; you know it's not real, but you keep plugging in quarters anyway』『Balancing off the efficiency are displays of authorial laziness that kids will accept more readily than adults』這樣的推薦評語。

《Battle Royale(大逃殺)》

讀到 Katniss 在「飢餓遊戲」裡該如何找到初期夥伴暫時結盟合作,則又令人很難不想到日本電影《Battle Royale(大逃殺)》,在片頭闡明故事背景是由於『新世紀之初,一個國家的崩潰。失業率突破 15%,一千萬人失業,八十萬學生杯葛校園制度,青少年犯罪問題增加。成年人失去信心,因懼怕青少年,於是通過了一條法案:《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簡稱「BR法」)。』而展開『描述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互信關係愈來愈淡薄,再沒有人肯關心對方;透過匪夷所思的荒謬法則,傳達弱肉強食才是生存之道,諷刺著現實社會上的陰暗面。』這樣黑暗血腥殘忍的劇情。在這唯有透過彼此殺戮才能獨自生存下來的遊戲規則下,誰是可以信賴的暫時夥伴?誰又太過強大、最好不要隨意招惹,不如暫時避其纓鋒,先交給其他對手去面對,至少先消耗她們一點戰力都或許可以為自己創造更有利的生存競爭條件?

在小說裡,Katniss 的策略夥伴當然應該是來自同一區的同齡男生 Peeta Mellark(比德),Peeta 甚至在遊戲前的專訪中大膽告白,聲稱自己在多年前首次見到 Katniss 時便愛上了她,而 Katniss 卻完全渾然未覺,但比德卻在遊戲開始時便突然倒戈,反和其他看來贏面最大的集團結盟,迫使 Katniss 在錯愕間只能自食其力,這究竟是 Peeta 對 Katniss 的背叛?還是 Peeta 為了讓 Katniss 得以存活所不得不暫時跑去「臥底」的某種策略?但若是如此,又幹嘛不事先給 Katniss 一點小提示警告呢?我相信沒有人讀到這邊,竟會只是呆呆地順著作者怎麼寫就放著過去,卻不去猜想 Peeta 的心中到底是怎麼盤算的吧。

作者 Suzanne Collins 在《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裡,完全站在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 的立場,用第一人稱的主觀角度、心裡獨白寫成整本小說。所以就算出現 Katniss 以外其他角色可能是怎麼想的描述,也全都只是 Katniss 的個人猜測而已,只有當其他人的發言被 Katniss 聽到,才在某部分真實表達了她們大概是怎麼想,抑或只是故意希望 Katniss 被如何誤導的各種可能性。Suzanne Collins 的這種第一人稱寫法,遠比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超然掌握這邊那邊這人那人的各種狀況要困難得多,但若構思夠清楚、寫得夠好,則將會是非常成功的一種說故事的方法。這種寫法即使對大師級的小說家都是極大的挑戰,何況是 Suzanne Collins 這還算新銳的中生代(新生代?)創作者。這需要天分,也需要努力,而 Suzanne Collins 顯然幹得不賴,因為至少我這愛挑剔的腦袋並沒有察覺到故事裡出現哪些因為 Katniss 一廂情願的想法所造成和事實邏輯矛盾的出入謬誤。如果真改編為電影,恐怕就很難像小說只用文字描述可以如此固守在 Katniss 的第一人稱主觀視角上頭,而使《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這本小說必然和未來可能改編翻拍的電影版出現截然不同的觀賞趣味。

這使我不得不再重複一次,《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確實好看。

Katniss Everdeen & Peeta Mellark

為了讓這篇心得分享文除了文字外還能有些圖片輔助,我光以「Katniss Everdeen & Peeta Mellark」之類的關鍵字搜尋圖片,就找到了許多個討論區,針對誰該飾演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誰又適合 Peeta Mellark、誰該來扮「飢餓遊戲」過去的生存者兼男女主角的遊戲導師 Haymitch Abernathy 這些角色爭論不休。

雖然電影版的《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會由誰執導、由誰主演到現在都還未公布人選,但看著國外書迷、影迷們(主要是美國)對於書中每個角色最接近好萊塢演藝圈中哪些演員的形象,為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及網路上的相關資訊搜索行為,帶來了額外的趣味。有些書迷提出的人選我根本不認識,則又讓我必須針對那些陌生的年輕演員們再稍微多作一些功課,至少從資料庫中去翻找她們之前還演過哪些我自己比較有印象的作品,再回頭和《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這本書裡的各個角色作對比,在腦海中讓這些臉孔排演個幾段小說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然後讓自己過過當選角導演的乾癮,拍手叫好『就決定是妳了!』或搖頭大喊『下一位!』

Dakota FanningElle FanningEllen PageAbigail BreslinEmma Watson
Dakota FanningElle FanningAnnaSophia RobbEllen PageAbigail BreslinEmma Watson

其實因為《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整本小說都是女主角 Katniss Everdeen 的獨白,其他角色找誰演其實都還好,但幻想女主角該由誰出演,同時顯示的正是讀者本身對 Katniss 這個角色的外在形象想像。我自己第一個想到的人選其實是已經偷偷長大出落為十五歲少女的 Dakota Fanning,她在今年年初問世的科幻動作片《移動城市(Push)》其實蠻失敗的,但 Dakota 剛好有個十一歲的親妹妹 Elle Fanning 也是演員,不覺得只要將姐妹倆的金髮染成棕紅,若找到年齡正與 Katniss & Primrose 相當的 Dakota & Elle 姐妹來,其實恰好可以是很適合的配對嗎?雖然 Katniss 堅毅努力的形象跟 Dakota 過往總演出早熟聰慧還會鬧點(公主病)小脾氣的傲嬌小女孩有一點點不一樣,但 Dakota 是個演技過人的天才小演員啊,我對她是否稱職扮演各種角色倒是一直很有信心。我在某個專搞這種幻想、用心整理出每個推薦人選照片的部落格(Dream Casting: The Hunter Games)裡也看到 Elle Fanning 被推舉出來,但該文作者推薦 Elle Fanning 飾演的並非 Katniss 的妹妹 Primrose(小櫻),而是因為讓 Katniss 一再想起家鄉的小妹而主動要求與之結盟的十二歲小女孩參賽者 Rue(小芸),我覺得這個想法也不賴,但如此一來當然恐怕就不能找 Dakota 演女主角了,因為 Dakota & Elle 長得真的太像了啊。不過小說裡 Rue 是個深色頭髮、暗色肌膚的小女孩,Fanning 姐妹就算染了髮恐怕還是都太蒼白了。另外 AnnaSophia Robb 的年齡、外型和戲路也跟 Dakota Fanning 有點相仿。

如果《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這部小說出現提早個三年左右,放眼好萊塢,我心目中最適合扮演 Katniss 的青少女演員必定應該是在獨立製作《Hard Candy(網交陷阱)》《Juno(鴻孕當頭)》乃至於聲光娛樂動作片《X-Men(X戰警 III:最後戰役)》都有亮眼突出表現的 Ellen Page 不作第二人想。Ellen Page 很擅長飾演這種早慧聰明幹練堅毅的少女角色,我甚至懷疑,難道小說原作者 Suzanne Collins 在創造塑造 Katniss Everdeen 這個角色的性格時,真的沒有參考過 Ellen Page 的銀幕形象嗎?應該有,想必有,一定有的啦。

也是很靈巧聰明的天才小演員 Abigail Breslin 轉瞬間居然也已經十一歲了。這是我心目中另一個一定能把 Rue 或 Primrose 這兩個角色都詮釋得很好的人選,但如果只有小說裡這麼少的戲份,找真的很會演的 Abigail Breslin 來蜻蜓點水一下可能又有點太過浪費了吧唉唷喂呀。

我心中還有個應該不可能成真的人選,已經十九歲的另一位天才美少女演員 Emma Watson 稍微有點超齡了,但只演妙麗也太浪費人才了吧。

不過眼看 2011 年只剩不到兩年的拍攝及後製時間,如果到現在都還完全未公布導演及主要演員卡司,其實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因為時間不夠充分而把一個好故事搞砸。更何況上述這些少女演員人選的檔期,又不是聽我一句話就會自動空出來的。目前只知道本片將由女性製片人 Nina Jacobson 掛名統籌監製,加上參與劇本改寫的原作者 Suzanne Collins 一樣是女性,故事的重點也全部放在女性主角 Katniss Everdeen 身上,我個人真的相當期待能在兩年後看到一部同時兼具女性溫柔細膩特質又將女主角堅毅刻苦精神發揚到淋漓盡致的精彩電影。《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小說這麼好看,電影版可千萬別搞砸呀。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小說真的很好看,在飢餓遊戲中決定生死存亡的,並不在個人力量的強弱,遊戲規則也不允許團隊小組的合縱連橫或不正面交鋒的一味逃避策略,這當中鬥智而非力敵的過程直讓我聯想起可比【HUNTERxHUNTER(獵人)】精彩作品中的計謀策略心機。我太喜歡這樣刺激著人腦思考、也直擊讀者心跳節奏的聰明文筆和創作方向了。

如果非得挑剔出幾個缺點,以免使這篇參加試讀活動又想拿 iPhone3G S 大獎的心得分享文顯得太過狗腿迎合(可是還是要拜託大家多多幫忙贊聲支持我一下啊),我想抱怨的是,怎麼原來這本小說根本只是首部曲,劇情只到第七十四屆的飢餓遊戲產生最後生存者便軋然而止,而且作者 Suzanne Collins 除了趕工參與電影劇本的改編工程,其實還正在寫小說續集《Catching Fire》(中文譯名會延續首篇翻作《燃燒的女孩》嗎?)可惡,這實在太吊人胃口了。如果故事的大方向發展真的會和上述提及的《The Running Man(魔鬼阿諾)》《Death Race(絕命尬車)》還有一堆 B 級片共享同一套劇本原型,卻和小說第一部《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同樣靠著作者的巧思安排和細膩的生花妙筆再寫出 A 級的精彩成就,那麼接下來總要有人(譬如說踩著火焰歸來的生存者)帶頭登高一呼推翻這個權力結構,不能再讓施惠國、都城中心的那些當政者繼續視人命人權為草芥、作威作福還把殘殺當娛樂下去了啊。

吼~ 感覺到飢渴衰弱,正是動物會自然而然爭取生存的驅力(drive)。高高在上的當權者,握有槍桿子控制著生活所需的柴米油鹽,便把人命當作遊戲。不能再這樣下去。

殺很大,殺不用錢。她是刀刃,她是箭矢,『我要活下去!』生存即是戰鬥,戰鬥才能生存。『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喲~』讀過逐火燃燒的貓草小姐(catnip)在飢餓遊戲裡的戰鬥歷程,應該能夠給予我們信心和勇氣。
take the power back,民主革命吧!!!!!!

【銃夢(GUNNM)】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小說真好看呀!!!!!!
延伸閱讀:


大塊文化遊樂場:《飢餓遊戲》試讀票選抽小折
(所有試讀者的心得分享文列表。本篇文章的鏈結在中間。)

大塊文化遊樂場:《飢餓遊戲》試讀票選投票頁面
(所有試讀者的心得分享文列表兼投票頁。這事關我有沒有機會雀屏中選獲得一支最新的 iPhone3G S,所以要麻煩大家多多幫忙投我一票並在本篇文章底下留言引用衝人氣啊。如果我有幸得到這支 iPhone3G S,那麼我目前現役中的 iPhone3G 就可能優先廉讓出來給各位留言者之一啦...)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請投我一票
(我的位置在這邊!投我一票抽小折!投我投我投我!)

世界末日:[閱讀] 蘇珊.柯林斯《飢餓遊戲》
(我還以為自己這篇跟某些只有剪貼一些相關資訊的試讀心得相比,應該已經夠圖文並茂了,結果讀了人家這篇超詳盡的整理文摘,才發現自己是夜郎自大坐井觀天敝帚自珍,整個弱掉了啊...)

(但是文章裡提到本篇的部分談到花了不少篇幅討論電影版該找誰演、還旁徵博引找了一些其他電影電玩漫畫圖片作輔助,其實我有一點意見。我自己覺得本篇文章的重點並不在那邊。我只是為了避免破壞其他朋友在閱讀小說時的樂趣,刻意不去討論故事細節,所以才需要把焦點移轉到其他地方,去強調這本小說帶給我的想像空間可以這樣那樣有那麼多的豐富聯想。否則以我多嘴嘮叨的慣性,若針對書中各種細節真正寫一篇鉅細靡遺的「review」讀後感/書評,恐怕可以分個六十六段寫到上萬字都沒問題啊...)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入圍決選名單
(入圍十二篇決選文章之一了,好希望能得到 iPhone3GS,拜託選我選我選我!機會永遠與我同在!)
《The Hunger Games(飢餓遊戲)》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