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08/09/13

technicians and gears

夏日的 BLOG 傳說參賽文章
那些已經成名當紅的泱泱國外大團巡迴表演時當然要有符合其身份的陣仗排場,除了當然會有幾輛貨櫃車才裝得下的專屬燈光音響器材舞台搭建設備以及必備的樂器效果器等之外,身旁總包圍著了大批經紀人、私人助理、造型師、技師團、甚至還有專屬保鏢團等,再加上一大票其實妳可能也不知道她們到底是負責什麼任務的工作人員。還在打拚奮鬥中的一般地下樂團連自己都不太有能力餵飽了,大概就養不起額外這麼多張嘴,一切大小瑣事都靠自己來,這樣才符合「獨立樂團」的身份嘛。但如果考慮到演出品質,有些隨行工作人員從旁提供協助,恐怕還是有其必要的。

guitar technicians and engineers

在不同場地作表演,當然就會有不同環境音場不同軟硬體等很多陌生的問題需要克服。在台灣無論是室內戶外場地或是 livehouse,通常都會有燈光音響公司或 livehouse 本身的音控人員,從一開始協助樂器線材配置等到演出過程當中,一手主宰著最後傳達到現場觀眾樂迷耳朵之中的音樂品質會長什麼樣子。這類專業工作者通常其實並沒有經過多嚴謹的學院派訓練,都是從自己摸索或學長學弟師徒制將自身經驗傳承研襲交接下來。然而這些我們通常稱為「P.A.(performance assistants)」的控音工程師,因為本身領的是音響公司或 livehouse 的薪水,往往對於延續器材壽命方面的要求會比理想音場呈現效果如何還要更加注重,有時候我個人甚至懷疑這些 P.A. 大哥們在工作中被上頭交代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音響器材的表頭紅燈有沒有亮起,代表瞬間聲壓有沒有爆掉而導致儀器遭到燒壞毀損。若真是這樣就很不酷了。

另外還有些時候,有些樂團可能會在效果器上動一些巧思,玩一些特殊音效,如果控音人員對樂團本身的作品不熟悉,甚至很可能會把這些特殊效果當作必須克服的問題與障礙,在台上團員正試圖將創意巧思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的同時,P.A.人員卻可能正處心積慮地想辦法要把這些效果給「處理」排除掉,若真是這樣,這可怎麼得了?

再退回到最基本的層面來說,其實光是在樂曲行進之中,除了讓每個正在演奏中的樂器都儘可能能夠被清晰聽見在走什麼旋律聲線之外,每個段落該特別強調什麼樂器的表現,哪一小節輪到誰站到前排耍帥 solo,她的聲音就剛好適時地被推出來,這就已經需要先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又譬如說樂手在哪幾句歌詞也加入一起唱和聲,如果麥克風的音量卻被拉掉,而表演當中 P.A.人員卻對這些並非從頭到尾一直存在的聲音渾然不覺缺乏敏感,也都可能大大影響到整體演出的水準。更有甚者,光是在舞台上送到樂手耳中的監聽喇叭中,每個樂手彼此要求需要聽到哪些樂器音量的不同比重,就可能直接影響到她們在台上會不會因為聽不清楚哪些聲音而導致掉拍或走音的重大失誤了。對演出節目內容熟悉的 P.A.人員素質,對整體水準效果會有多大的影響,自然毋需再多說。

所以如果有自備控音人員、電腦燈控人員、乃至於說不定還有專屬 VJ,只要這些自己帶來的工作人員都確實作好功課和萬全準備,真的是為了這場演出而存在的必要關鍵人選,專業能力有達到那個水準,那麼當然會比將演出成果交到現成音響公司或 livehouse 提供的 P.A.人員更容易進入樂團所需要的狀況內。

如果樂團各樂手還配備了專屬技師,從表演前的硬體器材佈置 sound check 到 rehearsal 及正式演出間各環節,都一對一地專責負責協助演出樂手解決現場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小從跟在樂手屁股身後整理導線、遞毛巾茶水,大到幫忙踩效果器、樂器調音、斷弦換弦、換琴,乃至於及時解決音響發出怪聲或根本失聲的障礙排除,必要時說不定還要跟著在舞台邊緣跟著唱和聲伴舞帶動台下氣氛什麼的,整體看來那就更有接近專業的「扮勢」了。

guitar techs

有的樂團在家或錄音室裡錄製好的單曲或整張專輯,藉由電腦科技的幫助,會在 live 演出中將事先作好的 loops 灌在電腦或可以輸出音軌的 iPod 等隨身音響器材播放出來作為音樂襯底,加上樂手們的現場演奏,在聽覺上來說當然是更增添了音樂的層次,達到如果只有直接彈奏一兩把樂器可能滿足不了的效果。然而這種演出方式,在某程度上卻也同時限制了表現的可能性,一個蘿蔔對一個坑的照本宣科或多或少就可能侷限了音樂創意中「即興演出」的發揮空間。每次都複刻出幾乎一模一樣的演出內容,那豈不就只是陳腔濫調的老梗了嗎?生意豈能只作一次,還是得盡量讓台下樂迷對於妳的每次演出都充滿更多的期待和意外才會更好玩好看啊。

視覺上如果明明聽到一把 clean tone 的吉他正在刷弦,台上的吉他手卻用另一個音色加入一些分解和弦音符點綴,或是台上明明沒有鍵盤手,loop 裡卻發出鋼琴伴奏的聲音,其實都會造成一點知覺上的不協調。如果要放 loops 作表演,我個人建議應該是只挑選那種加重節拍,例如加入大量現場樂器真的作不來的 electronic sound effect 與 breakbeats 元素的作品類型,才有放 loops 來作演出的意義,若只是把比較複雜難彈的部份交給已經事前錄好的 loops 來發出聲音,聽到漂亮的吉他樂句卻可能是 loop 裡彈好錄好的,那 loops 在這種用法豈不等於是一種拿來對嘴對手的 karaoke 卡拉 OK?這樣就很可能會失去看樂團作 live performance 的意義和趣味了啊。

console board

雖然專業大團不管到哪裡作巡迴演出時很可能都會帶一大票人一脫拉庫的樂器和器材,但有些時候,特別是針對咱台灣本土這些還沒有到達那個成就地位境界的地下獨立樂團而言,有時候執著於想把自己家裡所有器材都搬到各大小表演場地,試著去呈現出想像中最完美的效果,卻未必是唯一能夠表現出妳真的很看重這些表演的方式。如果妳的樂團根本還練習不足、準備不足,如果表演場地根本無法提供給妳那樣充裕的 setting 與測試時間,所有那些『我們這次打算怎麼玩怎麼玩』的想法最終都很可能也還是只存在於想法之中而已,根本就有實際情形無法配合執行的問題。那麼太繁雜的現場器材設置也可能不過只是搞得大家都很累的白費工夫而已。

舉例來說,類似 女巫店海邊的卡夫卡、台中浮現藝文展演空間、台中 Nell's Home、台南 ROOM 335、高雄子宮藝文... 等各種場地都有不同的環境條件,有些場地更是只適合作較接近不插電 unplugged 風格的演出,我反而覺得如果硬要把所有器材都搬去大插電,雖然在這種空間來個爆炸性的音量暴走演出或許真的會讓現場樂迷感覺到更爽更嗨,卻可能還是失去了身為一個搖滾樂團,應該具備「因地制宜」把自己的音樂創作搞出不同風格形態的新編曲再創作能力。

「acoustic music / unplugged rock」其實並不只是表面上的膚淺字意拔去電力器材的插頭而已,更是一種反璞歸真精神的弘揚重申,也許本來很衝撞爆破的龐克搖滾經過重新編曲後可以呈現出另外一種不減原味但又別有一番新貌的嶄新風格來,身為原創者的本身又何以要為了無謂的插電堅持而放棄翻唱自己舊作的機會呢?如果已經有累積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樂迷群,勢必也會對不同版本作出比較,而更欣賞樂團求新求變的彈性態度呀。能夠在不同場地環境,聽到看到同一個樂團把同一首歌玩奏出不同的味道,也更是一件充滿挖寶趣味的事。這些都是有機會讓樂團的每一場 live performance 都似乎很有吸引力的潛在條件,樂團自己當然更應該主動把握從中體驗、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呀。

soundman
颱風天抱著筆記型電腦回家過中秋節趕稿兼 blogging 超沒風情的。不是很在正確的狀態裡,熊熊忘記這篇本來打算寫哪些重點又計畫如何結束的了。那就... 祝大家都在風雨飄搖中國泰民安花好月圓、吃好人圓好了。奇怪,這颱風夜裡是打哪兒傳來的烤肉香味啊?是有沒有這麼嗨啊?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