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12/05/28

too long for all ears to hear

LUNA SEA《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

2000 年宣告無限期暫停活動「終幕」的日本樂團 LUNA SEA 在 2010 年宣布「REBOOT」重新啟動,團員們繼續各自的單飛演出之外也連續舉辦了多場重新合體的演唱會,所到之處演唱的每首舊作都令守候了整整十年都從少女變成少婦的老樂迷們感動不已,每個音符都是那樣熟悉,而即使在團員們臉上看到歲月的痕跡,至少在聽覺上卻完全沒有落伍過時或力有未逮的感覺(請參考 LUNA SEA REBOOT~to the New Moon~20101218 in TAIPEI )。但當我盼望許久聽到該團重啟兩年後才終於琢磨出的最新回歸單曲《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卻在反覆聽過幾次後找不到期望中的感動。

與樂迷睽違十二年,花兩年時間慢工細活用一首長達 22 分鐘的作品來重新和大家見面,當然應該是很有誠意更充滿野心企圖的。但這首歌如果只有長度取勝,卻在其他方面表現平平,那就還是要扣分了啊。

LUNA SEA《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


《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可以說是 LUNA SEA 的《Art of Life》嗎?X-JAPAN 當初一首歌搞了二十九分鐘整張專輯就這首歌好像很厲害很前衛,但我個人並不喜歡,我只喜歡 hide 而已,我總覺得 YOSHIKI 太愛耍帥了,有幾分斤兩玩不出老把戲的缺點反而完全暴露出來。

說回 LUNA SEA,吉他手兼提琴手的 SUGIZO 愛耍帥的炫耀程度不會輸給 YOSHIKI,而 LUNA SEA 以往也在每張專輯幾乎都放過動不動超過七分鐘八分鐘九分鐘的歌,譬如《MOON》《GENESIS OF MIND ~夢の彼方へ~》《FALLOUT》《Ray》《Selves》《ANOTHER》《VIRGIN MARY》《INTO THE SUN》《LOVE SONG》等,這次二十二分鐘的《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破了自己之前在《Forever & Ever》的十分半個人紀錄。

Pink Floyd【The Wall】


但音樂又不是只要作得又臭又長就會好聽,假如一首長度三分半超好聽的歌我可能可以連續播放一整天都聽不膩(實際上當我每每遇到一首真心喜愛五星誠摯推薦的歌時也常常這樣作),但同一首歌連續反覆聽十次跟樂團直接把同一個檔案在 Pro Tools 用 crossfade 接起來重複貼十次,感覺就還是一整個完全不一樣啊。長達二三十分鐘的大型作品,段落情緒要區分得夠清楚,段落之間的連接又要順暢合理而不是硬喬要湊,而且還要真的用像古典交響樂團寫總譜的方式對待每個發出聲響的器樂的態度來創作,才有把歌作成這麼長的意義吧。

英國樂團 Pink Floyd 早在七零年代發表的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The Wall】等都被奉為經典地位的史詩級作品,每首歌曲串連起來成為完整的概念專輯,但實際上也沒有因而讓單一曲目長度爆表,了不起就是六七分鐘,只有【Wish You Were Here】開頭與結尾相呼應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s (1)》與《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s (2)》各用到了十三分半十二分半的篇幅罷了。【The Wall】裡分成三個部分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3)》曲目順序並不相連,而且還各只有三分鐘四分鐘一分鐘,加起來還不滿八分半。但是那段簡短重複的主旋律卻是琅琅上口,一聽就能深刻烙印在腦海裡。在那架構上聽著吉他手 David Gilmour 在和弦旋律上進行大氣而又細微的交織變奏,延伸出去都是一整片寬廣的馳騁空間,這才是迷幻史詩鉅作啊。就算整張【The Wall】聽下來很可能結果只對《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的兒童合唱留下最明顯的印象,也好過沒有重點但是默默就聽完二三十分鐘的囉嗦長篇作品來得有意義吧。

Pink Floyd【The Wall】


我真的覺得《Art of Life》《The ONE - crash to create -》都不算夠成功的嘗試。如果 LUNA SEA 重組後終於再次聚首創作卻只寫出這樣的旋律只有這樣的概念,硬要延長到二三十分鐘真的很沒意思,只帶給我畫蛇添足的感覺而已。還不如找第六位團員 d-kiku 和過去也合作過的好友夥伴 DJ KRUSH 來作四十分鐘長的混音版,挑戰 Goldie 在 1998 年【Saturnzreturn】雙 CD 專輯第一片只有一首歌《Mother》就搞了剛好整整一小時的 drum & bass 電子長篇啊,CD2 十一首歌長度最短也有五分鐘,還有兩首作到十五六分鐘。比起前一張【Timeless】每首最短六分鐘,最長二十一分鐘可謂變本加厲,但老實說這兩張我買回來都只聽過不到三遍。萬一隨時再在哪兒聽到也還是會覺得完全陌生,不會記得自己原來早就買過了。

太冗長而又渙散的樂章,真的會讓人愈聽愈急躁起來啊。喔對了,專輯主打歌《Temper Temper》在 CD2,這首五分鐘的歌我就有印象。根本幾乎是幾年後留下來唯一的印象。

Goldie


音樂真的不是比誰讓唱機運轉比較久才停止播放就會比較屌的。萬一實力還不夠、想法還不夠完整卻硬要作,作出來的東西擺在那邊就只會被收在那邊當擺飾,當不了足以流傳百世的經典作品啊。

音樂創作者本身如果無法掌握重點,或是無法作到讓整個超長樂章的每個段落環節都顯得是不可錯過的重點,為了長篇大論而長篇大論通常就只會是濫竽充數的陳腔濫調了,耳朵拉再長都還是會失去耐性聽不下去想按快轉的啊。乘坐千年鷹號飛到土星繞一圈再飛回來都還在播,唉唷喂呀怎麼還沒唱完。

(我的長篇文章是不是也常給讀者這樣的感覺呀...?可是我自己在寫的時候,或等全部完成再回頭審視每一段決定保留的文字,都還是有其邏輯推論脈絡與不容刪減的必要性的說。討論議題事理跟音樂創作是兩回事,若只想看結論是否接近或符合自己既有立場的個人意見來決定是不是好文章,那恐怕就不是作認真學問的態度了啊...)

long ear dog
long ear bunny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