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並不特別愛來 THE WALL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自己跟這裡的某些人頻率並不相近吧。雖不至於到道不同不相為謀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至少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就算來了也往往都是看完表演換個飲料就走人的那種生硬狀態,彷彿真有這麼一道隱形的牆,在心中形成某種隔閡。
事情後來有了些許轉變。開始來得更頻繁些,主要是拜滾石可樂在去年五六月間於 THE WALL 一連舉辦了七八場名為「可樂蝦」的系列活動,每週日邀請三到五個不等的地下樂團(大部分都是台北團)在此演出,入場還送小罐可樂及小包蝦味仙。
由於這系列活動都有贈票,雖然形式上說是「有獎徵答」,不過我根本每答必中,不知道是真的如此幸運還是當時知道有這活動或對這些樂團有興趣的樂迷們實在不多,所以幾乎每次來 THE WALL 報上自己名字時我看到自己幾乎都在名單的前幾位。也就是說,其實這系列活動並沒有獲得特別大的迴響,有好幾場甚至我看連樂團親友眷屬加 THE WALL 自己的相關員工都還不到 20 人的尷尬冷場。邊看樂團表演時也就同時不免出現好多問號,這個活動究竟有沒有什麼企劃核心、訴求又是什麼?莫非單純就是剛好有找到些資金贊助所以希望主動回饋樂迷嗎?即使我對這系列活動的企劃與執行有很多疑問,但完全沒買過一張票的自己總還是不折不扣的受益人,很多只看過名字沒真正聽過創作的樂團,我也都是趁這個機緣才有了粗淺認識的,所以當然還是非常感謝滾石可樂的付出。
好像是直到今年春天(2/04)在這邊看了 ciacia 何欣穗的米 EP 巡迴演出加演場罷,不知怎麼讓 THE WALL 經理 orbis 給認了出來,不再只是彼此在網路上久仰大名看過不少文章的冰冷 ID,而有了更多真實世界中的意見交流,我好像才跟這個環境有了比之前更多也更稍微深入一點的接觸互動。之前就算是來看人氣愈來愈鼎盛的旺福、Tizzy Bac 或一直都有穩固基本盤的亂彈阿翔這種,也都是看完表演很難久留的狀態,不過在 orbis 知道我是誰之後,往往就會留下來多聊幾句我對該場演出的心得,或是聽我抱怨對音響器材有沒有哪些不滿等等了。
雖然 THE WALL 場地比人家寬敞許多,現場供樂團使用的硬體器材設備也幾乎是同業裡最新穎最昂貴的,但是也不完全就代表在這裡的每場表演都能提供到最完美的音場效果。我們通常都會把表演品質受到影響歸咎到 PA 控音人員的責任,但話說回來樂團本身若在台上悶著頭猛彈卻對外場音場表現如何渾然不知,那多少自己也得負上一點責任。除了事前綵排時的溝通之外,總該找些信任得過的朋友在試音時幫忙聽聽音場是否達成平衡、有沒有什麼其實想要推更出來的聲音被埋沒掉、什麼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大聲的樂器卻喧賓奪主的狀況吧。所以我最近一直都在鼓吹著不管是大團小團,有可能的話最理想的狀態都是該自備對妳們作品熟悉的控音人員一起到現場來負責控管妳們自己的聲音表現。萬一真的不幸還是又因為硬體設施的緣故搞砸這場演出了,責任的歸屬也會更明確。
所以 THE BALL 想玩野球部音樂教室最近正籌備推出 PA 工程的理論與實務課程,雖然我猜師資應該也不脫 THE WALL「現役」的這些 PA 人員輪番上陣而已,但總還是
說得好像我自己多厲害似的。沒有啦,也不過出一張嘴說說而已嘛。
就像上週末(8/26)我在 THE WALL 看了九人編制的 Tizzy Bac,對於音場平衡的控制感到非常不滿意。這讓我確定了在野台開唱時幾乎聽不到吉他、弦樂組的聲音,並不是場地限制或 PA 控音的問題,其實應該是 Tizzy Bac 本身在編曲上還是堅守原始三人編組的飽滿架構上再另外添加樂器聲線。這就好像在作料理時於火熱朝天麻辣鍋裡倒入了無敵海景佛跳牆一樣,平白是讓百家爭鳴的眾聲喧嘩蓋過了原本清晰明瞭有跡可循的音樂肌理,浪費了獨立出來反而可能更津津有味的高貴食材而已。可是我在已經具半官方留言板性質的台大批踢踢實業坊 TizzyBac 板上看到的樂迷迴響多半還是以「感動」「精彩」為大宗,也許我個人在看表演時所在意的,跟大多數人所在意的,多少還是有些不同罷。
結束後我在外頭跟客席吉他手(也就是 Green!Eyes 主唱/吉他手昱辰)等朋友閒聊,我們就談到了這樣的話題。她問我,那麼我曾經在這裡看過、對音場表現最滿意的演出是什麼,我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只能回答真正有到「滿意」感覺的幾乎沒有,所以記不起來。回家之後我想起來了,應該是日本視覺系歌手清春在 6/19 借這個場地所舉辦的 fanclub 台北旅遊秘密歌友會。雖然我並不是很認同她們把左右兩把吉他的聲音弄成聽起來幾乎像是同一把吉他而已的作法,畢竟即使聽來像同一把,但卻不是真的用幾乎一模一樣的音質波形和音量大小去製造重疊的音牆,這樣玩即使在台下看來吉他手都很忙碌卻不見得會有實質意義。這剛好也是我想給台灣的新興地下樂團 The Shine & Shine & Shine & Shine 在加入第二把吉他之後的一點小小建議。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清春這場演出左右兩把吉他聽來只像同一把,是她們原先就想要這樣作的。我的心得寫在前一篇文章裡了,只需要再重複文章中『外場音量雖然被推大,感覺好像就衝著聽眾的臉前大聲彈琴唱歌,但聲音卻一直維持在讓音箱暴衝破表的臨界值以下,這才是傳送搖滾/龐克/金屬音樂能量最適合的音場配置啊!』這段話,就差不多足以表達我的意見了。
還有最後這一段:『演出結束後,THE WALL 的 PA 團們還在台邊繼續討論著,回到 BBS 討論板上也對日本人在這方面的專業大感佩服,覺得從綵排到收拾過程中所有意見交流過程都獲益良多。希望經過這次的交流之後,往後在 THE WALL 看表演可以得到更理想的聲音品質控管。知道該在哪邊要求,才會有真的有長足的進步啊。』
我是真的衷心如此希望 THE WALL 可以再更進步些,好讓在這足以容納到六百人(嗚,其實我希望最多三百人左右就已經夠擠了...)的場子看樂團表演時會覺得耳朵真的有享受到,不是光盯著 console 台的小綠燈注意不要讓她們爆表就算 PA 的所有專業(這是全台灣幾乎所有 PA 人員上工時被要求的第一要務,但有時會變成她們唯一在意的事),也不是只要推大音量懂疵懂疵起來就叫搖滾就叫舞曲啊,既然「音場」的觀念主要重點在於「平衡」,聽不到某些樂器的聲音時也不一定只能把她再推大,其他音軌一起稍微拉小然後再在總音量上作調整,還是有辦法作到更理想的音場平衡出來啊。
Green!Eyes - No One to Rescue (live @ THE WALL 08/16/2006)
可惜前面同一篇裡找來的清春《Wednesday》PV 影片鏈結已經失效沒得看了,又找不到其他人也繼續分享同一首歌,真失望。這是清春以個人姿態單飛後我最喜歡的一首單曲啊,雖然來台北這場好像沒有唱到這首。好罷,那就乾脆再用 Green!Eyes 8/16 在 THE WALL 的演出片段作為本篇的 ending soundtrack 吧。Green!Eyes 今天晚上跟下週六晚上還有兩場休息前的最後演出,別再錯過啦。
0 chorus resou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