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08/04/14

U23DLIVE: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or not...

U2 3D The Movie

基於愈多喜愛搖滾樂的朋友們一起去看演唱會應該會愈嗨的理由,早在預售票開始販售之初便積極和好友們互相邀約,幾經波折終於約好敲定了大家都 OK 的空檔,一夥人浩浩蕩蕩地在剛剛去電影院看了愛爾蘭搖滾天團 U2 的搖滾演唱會集錦立體紀錄片《U2 3D The Movie》。雖然跟我事前的想像有些差距,這仍是一場華麗精緻的《U2 3D Live》。

U2 -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U2 3D Preview Clips

可以坐在電影院吹冷氣看樂團演唱會對我自己來說還算是一件新鮮事。是呀,我錯過了台灣本土樂團 Echo 回聲樂團上個月中(03/15 (Sat.))在台南全美大戲院所舉辦的演唱會。唉,專程只趕一場樂團演唱對追隨樂團巡迴經驗鮮少離開台北的我來說有點太不划算,偏偏又已經在前一個冬天吃得太過痴肥,事先將原本可以順道進行一趟美食之旅的消費額度提前花光(嚴格來說不是花光,是積存...),所以還是直到當天才確定選擇放棄這場別出心裁的演唱會,真的很扼腕啊。U2 這場演唱會(其實似乎是由七場南美巡迴剪成一場)其實是一部運用了 3D 立體影像技術的電影,不像 Echo 是真真切切只此一場稍縱即逝的 live,只不過僅在台北、高雄兩家喜滿客影城獨家上映,至少我還是比較容易找到可以配合的時間前往觀賞,感受那未來即使可能發行 DVD 甚至更高畫質的藍光 Blu-ray disc 讓樂迷在家重溫,也仍缺乏特製裝備配合的身歷其境特殊體驗,既然如此,實在沒有理由錯過。更何況,這可不是隨隨便便一般水準的樂團,這可是 U2,是我本來就一直非常欣賞崇拜的 U2,是所有規格全都衝上頂級的搖滾天團 U2 啊啊啊!!!!!!

一直覺得邀集喜愛搖滾的好友成群結伴帶著看演唱會的心情來看這部電影才是最對味的。但是實際上又發現這一個多小時內必須被侷促在座位上,無法跟著搖滾節奏擺動身體,也害怕像真的和幾萬人一起擠在 arena、stadium 中高舉雙手跟著舞台上的 rockstars 搖滾巨星們一起高聲唱和那些耳熟能詳的勁歌金曲,深怕太昂揚激動的情緒會干擾到身旁及前後排的其他觀眾,另一方面說來多少也是有點掃興。畢竟,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般樂團,是音樂本身真的已經作到九十分起跳的頂級天團 U2,如果沒辦法 get high,一定不是音樂本身出了問題,而該歸咎到其他原因啊。我不敢確定如果影城把前幾排座椅暫時撤掉,開放成無指定座位的「搖滾區」空間,是不是就真的會比較愉快,在這裡所謂「歸咎到其他原因」,其實我認為電影院並沒有將人家明明必然已經混音好的音場表現忠實呈現給戲院觀眾,先請一位夠專業的 live concert 錄音師將電影院平常習慣配合好萊塢動作片強調轟然重低音與部分尖銳高頻的音場,配置調整到讓 U2 這個四人樂團每個聲部、每個樂器細節都能被清楚聽見的地步,是這整場 U23DLIVE 中我覺得最可惜的事。Larry Mullen Jr. 層次繁複的鼓聲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清楚聽到每個節拍中特意力道大小不同的舞動韻律 groove,Adam Clayton 的貝斯聲線雖以缺乏變化的穩定(甚至有些枯燥無聊)著稱,實際上卻還是沒有被調到一個夠清楚鋪底的頻率定位,低音顆粒不夠渾厚大氣,動態變化被拉低,枉費本來就建置了拿來播放什麼飛車追逐槍彈艦砲齊飛的上億製作快節奏動作片都不成問題的杜比立體聲道重低音硬體設備,拿來聽演唱會卻因為少了一層手續而導致音場缺乏更清晰的中音頻率而模糊成一片,要不是 Bono 的性感好歌喉本來便極具能從 band sound 中突圍而出的穿透張力,必然將更被淹沒在這模糊的音場之中。枉費這還不是單純的演唱會電影,特地運用了 3D 技術讓歌手、樂迷都栩栩如生地從大銀幕中近距離躍然而出,在聽覺上卻不是那麼配合,即使可能還是會有一半的樂迷觀眾並不特別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大不了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嗨不起來,但若戲院方面沒有全方位地把每個細節都用心照顧到,真的是會被這些小疏忽搞壞口碑的啊。

今晚與我同行的樂團圈好友中,正好包括了熊寶貝樂團橙草樂團兩個吉他手,平常還身兼 The Wall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海邊的卡夫卡 等 livehouse 音控及錄音室錄音師,一散場還沒走到出口呢,就針對 U2 在演唱會上各種樂器如何收音、用上哪些器材像是患了職業病般地討論起來。除了對戲院音場調整不夠完善的抱怨之外,其實我私心對這部「電影」另外還有一分期待,希望除了演唱會之外也想稍微多看見一些歌曲與歌曲之間換場與後台花絮的影像片段。如果單純只有舞台上發生的事情,把上千個鏡頭用最新 3D 立體影像拍攝剪接成一場 non-stop 的演唱會全記錄,在早就可以事先查到演出曲序,連尾聲都不勞扯開嗓子喊 encore 就知道這充滿搖滾喜樂的美好夜晚將在哪首歌之後劃上句點,卻沒有再多穿插些舞台上看不到的小 eye-candies,對於本就對 U2 大部分歌曲均耳熟能詳能夠琅琅上口跟著從頭唱和到尾的死忠樂迷們而言,那豈不是太缺乏驚喜了嗎?

U2 3D The Movie

我個人關於 3D 立體電影的記憶,始於小學二年級時和家人一起在東京 Disneyland 的初體驗。那時看立體電影不會特別在意聲音,實際上播放的影片也把重點放在影像部分的表現,強調立體影像的程度也作得比 U23D 演唱會還 over,我還記得那時戴的是一紅一綠的玻璃紙鏡片加厚紙板製成的特殊眼鏡,第一次看到魚啊鳥的水啊火的都近在眼前活靈活現波光嶙峋,年紀尚小心思單純的我熊熊忘了這是幻覺,忍不住伸手想抓住眼前游來游去的小魚,結果就這麼巧把前排某位先生的假髮失手給扯了下來。還好我年幼無知可愛,當年是有四肢健全活著走出 Disneyland 全身而退的。今晚看到不知道是剪到墨西哥還是阿根廷還是巴西的樂迷全場幾萬人一起狂熱跳動的立體影像,那畫面很叫沒親眼見過十幾萬人一起進入狂喜狀態大場面的我感到震撼激動,卻沒有從腳底下感受到同樣的震動頻率,就是會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悵然若失起來啊。我不奢望也改裝到跟當今的 Disneyland 立體電影院一樣程度,該噴水的時候就加點濕氣,出現草原花園或美食的時候就聞得到香氣,但是如果至少在電影院地板下偷偷埋下機關,這樣就算把這廳院拿來播放動作片科幻片災難片,在出現撞車恐龍外星戰艦火山海嘯地震之類的鏡頭時都還可以用到啊,再配合到夠水準的音響配置,那不是很酷很爽讓觀影經驗更上層樓嗎?

如果是【The Joshua Tree】【Achtung Baby!】【Zooropa】時代的巡迴演唱,或是如果再多唱個五六首歌,再多容納這三張專輯以外的幾首代表作,不知道會不會更完美。畢竟這短短四年專輯密集三連發的時代,才是我自己私心最愛的 U2 創作高峰,但倘若只集中在這三張專輯又怕顯得太單調。更何況當時也沒有這麼炫的拍攝與後製技術。這就是... 美事無兩全罷。吉他手 The Edge 的個人專屬超巨綜合效果器好酷,當然是比 PlayStation3《Rock Band》更高級更進階的大型電玩啊哈哈。演唱會上的 guitar riffs 彈得比專輯簡化但是還是很炫,可以理解卻又覺得如果有辦法填得更滿一定就更屌了。某些段落好像還是帶點即興的成分,不是照本宣科中規中矩地重複操作而已。比起 PlayStation3《Rock Band》,我還在肖想著再多買幾顆單顆效果器當玩具,如果我也能找到團員陪我玩幾首 U2 的歌就太好了。

我真的很喜歡 U2,我真的覺得可以在電影院看到聽到像《U2 3D The Movie》這樣的高水準搖滾演唱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何況是 3D movie,何況三百多元的電影票價其實也完全不比真的買票去 The Wall 看一場地下樂團貴到哪裡去,現在稍微賣座一點的台灣團、國外團在 The Wall 那種場地動不動就賣到四五百塊甚至七八百一兩千去,純講聽覺上的經驗都還是會受限於場地硬體因素扣了點分數的,都還是沒聽過盡善盡美的,相較之下 U23DLIVE 簡直還太便宜太划算了。即使對戲院方面的音場表現頗有微詞,其實我還是有點想在不知道本週或下週下下週下檔之前再找朋友再看一次。拜託,這是 U2,是 U2 欸!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本篇文章借用的標題是 U2 在【Achtung Baby!】專輯裡的其中一首歌名,但說實話確實還沒有寫得好到直到發表超過十年後仍被收在【Vertigo Tour】這系列的巡迴裡一再被拿出來重溫複習。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當然也是因為在台灣要看到 U2 的本物 real thing 可能性實在太低啊。說真的,with or without you,我都還想再看一次《U2 3D The Movie》。希望別太早下檔啊... are you gonna go my way?要一起來嗎?come together!!
U2 COEXIST

setlist:

01. "Vertigo"
02. "Beautiful Day"
03. "New Year's Day"
04. "Sometimes You Can't Make It on Your Own"
05. "Love and Peace or Else"
06. "Sunday Bloody Sunday"
07. "Bullet the Blue Sky"
08. "Miss Sarajevo" / Reading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09.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10. "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
11. "One"
first encore
12. "The Fly"
13. "With or Without You"
end credits
14. "Yahweh"
情非得已生存之道

其實這篇本來想稍微再帶到另一部也是在上週五起開始上檔的國片《情非得已生存之道》,因為比起《U2 3D The Movie》,《情非得已生存之道》的表現形式更接近用「紀錄片」角度出發的「偽紀錄片」類型。我在去年年底曾寫過一篇關於電影《Cloverfield(柯洛弗檔案)》的「Cloverfield: 既炫又眩的災難紀錄片」,也是花了不少篇幅從「真實/偽造」的角度去探討這類創作的可能性與趣味。雖然沒花錢看了免費的《情非得已生存之道》試映,但一直拖著沒馬上寫心得交作業,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如果把觀賞過《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這部電影的討論重點在『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部分著墨太多,那其實就落入了導演精心設計的「圈套」裡,因為玩味的層次變成只停留在類似翻看八卦雜誌偷窺名人隱私的新鮮刺激上打轉,縱然必然是導演率領演員作巡迴宣傳時逃避不掉其實也樂於分享的座談會重點,若往這方面走得太遠卻不能再為這部作品提供更多的深度。當身為導演亦身為男主角的鈕承澤在電影開始十分鐘內首次提及「mockumentary」這個源自「mock」與「documentary」兩個字根的新創複合字起,一步一步導引著觀眾跟著入戲著迷、隨著劇情起伏關心起『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其實是在創造另一個 mocking 這 mockumentary 的情境。我想其實故事情節並不完全是鈕承澤在創作《情非得已生存之道》時所最想突顯的表達重點,導演在那些讓觀眾感到真實的設計劇情中放進的真實情感與生命中面對到的糾結掙扎與脆弱,才是讓這部「偽紀錄片」電影更「簡直像是真的」的血肉所在吧,『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哪;這些原本想等到看過《U2 3D The Movie》再一起提出的觀點,在拖了快兩週、已經有那麼多 bloggers 都陸續發表過類似看法後,這些想法看來可能就沒什麼好特別寫成獨立文章的了罷,這也正是我就真的又繼續放著沒有把看過《情非得已生存之道》的心得寫成單篇獨立文章的原因之二了。而且而且,唉呀,這個 blog 最近怎麼寫電影、寫政治都已經比寫音樂還要多了?其實我還有幾部影集的感想心得早就醞釀想要寫上一寫呢...

如果要說沒寫成單篇獨立文章就會漏提的段落,那就補在這邊底下好了:扣掉還在沒找到劇本明確方向創作雛形階段所隨想隨拍的那些 DV 片段,我想《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這部電影其實實際上在製作成本上應該花費不到一千萬吧。我猜想其實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沒有片中那麼迫切需要跟大環境、跟台灣始終不夠健全的商業藝文創作體制妥協,如果願意、如果堅持,應該是可以推掉更多「不必要」的交關應酬、天人交戰吧。加上另外那些從酒商、洗髮精、電視頻道、便利商店、網路平台等不同產業拉來的贊助投資,即使砸下不少銀子作行銷,這部輔導金電影應該還是可以賺錢的成功作品吧。我想得以繼續生存真的很重要,否則又如何侈言理想呢?只不過除了『鈕承澤的每一部作品,主角全都是鈕承澤』這個嘲諷意味濃厚的真相之外,我想鈕承澤勢必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創作障礙」,很可能是《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這種電影」幾乎只有鈕承澤能拍、只有鈕承澤這樣拍才得以成立。不只是個人風格,也已經將這類「mockumentart」創作形式的新鮮趣味玩過玩掉了。未來不論是鈕承澤自己或是其他新銳導演要想再照這路線推出創作,只怕重複老梗的機會將超過「站在巨人肩上看得更遠」的可能。這造就了《情非得已生存之道》的獨一無二特性,卻也可能是再也很難看到更多《情非》得以生存的絕響與門檻。其實這些擔憂已經不關《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這部已然成立的獨立電影的事,只不過我也不知道那將是好是壞就是了。

最後,還有一個接近冷笑話的爛梗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壞要提。原來《情非得已生存之道》拉到的酒商廣告是軒尼詩 Hennessy V.S.O.P.啊,如果是找到約翰走路 Johnny Walker 來『力挺夢想』,籌錢拍片說不定就不會這麼辛苦了啊,但是如果籌錢拍片就是捐卡捐車賣樓這麼簡單,那我們還看得到《情非得已生存之道》這樣的作品嗎...

keep walking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