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marks my bootlegvideos my flickrphotos rss takeout send me a note font-size:12px font-size:14px font-size:16px

2011/02/17

我也有去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

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

上週六(02/12)我也有去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

這已經是我不知第幾次僅以「樂迷/部落客」身份參加類似的活動,而非位居幕後參與主導策劃整個活動的相關工作人員。參加這類活動時,我很少是對歌手/樂團毫無興趣,單純假扮樂迷前往「臥底」刺探軍情,但既然我本身仍然是個自由接案的唱片企劃,多少還是會對其他同行如何執行類似這樣的活動在許多細節上有更多的觀察,而非像其他樂迷較樂意單純被動接收主辦單位釋放的訊息而已。

過去當我參與這類活動,有些我會依照唱片公司期待在回家後「依約」寫出一篇部落格文章,有些則不會。因為有些活動在我看來是「為辦而辦」「先求有,未求好」,沒有真正抓住方向或在執行層面上疏忽了某些細節,導致無法刺激躬逢其盛的部落客們文思泉湧百家爭鳴,最多只能以接近「洗板」的方式重複張貼內容大同小異的廣告訊息,在我看來就不會是夠成功的 campaign 公關廣告活動。

舉例來說,在有點不可考的多年前,當所謂「樂迷圈」還都習慣流連於「BBS」電子佈告欄形式的純文字介面線上論壇,例如五四三音樂站極盛的那個年代,我曾和其他為數不到十人的樂迷們在毫無預告的情形下,受邀到某跨國廠牌唱片公司會議室參加一場「盲聽會」,當時受邀參加者除當然是樂迷同好外還大多具備樂評人或獨立樂團創作者的身份,我們都以為將會在這場盲聽會中聽到哪個國外大團的最新專輯,結果當該張專輯的唱片企劃按下 play 鍵,我記得席間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櫻桃小丸子的三條黑線,原來是一個曾經少年得志的年輕樂團在沈潛數年後轉換方向重新出擊,但轉換的方向沒有帶給樂迷驚艷的感受,卻是大大的驚嚇,人人訝異到在那當夏都只能以沉默與空白作為對該團該新碟最友善的評論內容。如果事先知道要「盲聽」的是這個樂團,我不確定我們會否因為有了心理準備而就知道該如何評價那張專輯,但也許至少不會把預期聽到的對象設定在國外一線大團而更產生巨大的期待落差,或是根本可能會直接回絕婉拒那次的盲聽邀請。我非常確定那次的盲聽會是不成功的,除了在下班時間空出會議室並提供幾乎不值錢的茶水,唱片公司沒有花費任何預算,但也沒有得到如何熱烈的正面迴響,後來正式發片後據我觀察也就只有下非常少的媒體預算打過一波主打歌 MV 就黯然下架了,銷售成績肯定不會太好看,該團後來的專輯還被代理發行過幾張我也不記得了,反而還曾爆出疑似抄襲風波的負面聲浪,總之那個樂團後來便已失去初出茅廬時令人驚艷的風光光環。

多年之後,也是同一家唱片公司,也是同一位唱片企劃執行的案子,在大安區一家消費水準甚高的餐廳舉辦了另一場發片前的「樂迷見面會」,規格幾乎比照媒體記者會,既有 all-you-can-eat 的豪華 buffet 餐點,會場佈置也搞來一堆蘋果電腦展示歌手錄音過程的側拍記錄影像與 MV,還有一排數台 iPod nano 供與會者排隊試聽,臨走前還特別致贈人手一包的伴手禮,內容簡直像福袋般包羅萬象,有廠商贊助的化妝保養品、電腦 3C 週邊商品耳機麥克風組、出版社提供的音樂歷史主題中文小說,還有內附專輯新聞資料文字檔的光碟片。這場見面會除了歌手本身親自出席現場演唱數曲之外,還有主持人和特別來賓。真的是一場大手筆的試聽活動,跟一般發片記者會的差別恐怕就在受邀對象的不同,以及福袋裡沒有塞進一兩張公關片專輯商品本身而已了。

我回來後有為這場樂迷見面會寫過一篇文章(pre-experienced D6T9),討論該張專輯的創作概念、歌手的創作企圖是否蘊含如何的社會觀察文化意涵歷史定位,但其實在該張專輯正式上市後我並沒有花錢去購買專輯,因為即使「有吃又有抓」,在那場試聽會後我卻並沒有真的受到音樂本身多直接的感動。該張專輯後來獲得次年的金曲獎最佳男歌手之類的肯定,所以可能只是跟我個人的胃口不符,也可能我雖自稱樂迷但其實又沒有對之真的著迷到那個程度罷了吧。

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

回到孫燕姿這場導聽會來。我喜歡主持人黃子佼談笑風生的輕鬆態度,但在在場所有樂迷都還未聽過孫燕姿新專輯的情形下,由這樣一位灑落的綜藝主持人依自己的聆聽感受來為樂迷作「導聽」,我必須懷疑一下這是否是最理想恰當的作法。因為在這場導聽會中,我感覺在有些吉光片羽的段落,自己確實受到佼佼哥的干擾。又或是在我個人聽來覺得明明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卻不得不耐著性子停下來聽佼哥用略顯不符「比例原則」的篇幅去針對某些離題話梗插科打諢一番。有些話語縱能引起哄堂大笑,卻可能在吹捧孫燕姿對此張大碟的重視與用心時對其他有份參與的創作者或合音歌手有些失禮。當然我可以理解對孫燕姿十年耕耘累積出為數至少百萬起跳的廣大歌迷而言,或許佼哥像在主持一場綜藝脫口秀的引言導聽是最符合所謂「普羅品味」的,然而因為她是孫燕姿,因為她是孫燕姿睽違四年的嘔心瀝血之作,當我自己的聆聽心得和導聽人相差稍遠而感覺受到干擾,我就還是會在導聽會場最後一排的座位上不時顯露出有些坐立難安的焦躁。

於是我不禁想,如果這場搶聽會不是以這個形式舉辦,不知同樣的音樂會否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呢?不知在場其他 198 位幸運樂迷、樂評、部落客是否也會在某些時候和我同樣感受到被引言導聽人的干擾呢?

前年年底,我在跟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同一場地的信義誠品六樓視聽室,參加過華研星光歌手林宥嘉【感官。世界】的搶聽會。該場專輯的搶聽會的主持人是該公司企劃部門主管同時也身兼歌詞創作者的施人誠老師,會中站到前面拿麥克風發言的還有該公司製作部主管王治平及專輯製作人陳小霞老師,最後本來說好並不會出席的歌手林宥嘉本人也意外現身講了一些『感謝歌迷支持、這張專輯我很用心分外投入,希望大家聽聽看、希望大家會喜歡...』之類的話。孫燕姿在這場導聽會尾聲也忍不住跑了進來,因為當歌手用心參與一整張專輯的大小環節,又是轉換新廠牌後的全新出輯,當然會很想在第一時間接觸剛聽到自己醞釀三四年心血結晶的忠實粉絲對這些作品的看法。樂迷們被要求在該場搶聽會當場以紙筆寫下對宥嘉新專輯【感官。世界】各曲目的初聽感受與看法建議,但當其實早在這場搶聽會前唱片公司早已決定所有主打歌曲目及主打順序,更別說再把母帶針對某些音軌細節作什麼樣的編輯修正,邀請樂迷們來參與這樣的活動,其實就有點只是「湊個人頭」的意味,因為無論在場樂迷們對這些音樂有什麼想法,唱片公司也幾乎都不會再改變調整接下來的行銷宣傳策略了。這些年來我參與過的大多數搶聽活動,都是這樣辦的,而我便對如此執行能夠回收到多麼理想的效果抱持存疑的保留立場。

一如宥嘉的【感官。世界】搶聽會,燕姿在【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的現身也引起在場相當大的騷動,我可以感受到會場溫度的明顯升高,前幾排的歌迷們興奮地吱吱喳喳竊竊私語,從此之後主持人黃子佼還說了什麼好像都聽不進去了。而既然有歌手兼製作人蒞臨,交哥也放下原本準備的導聽草稿,來個呼應前段引言導聽的簡短即興小訪談,讓燕姿為歌迷們來個現身說法。我覺得這樣的「驚喜」其實根本是導聽會必備的「高潮」,不然要參與的 199 位歌迷樂評部落客等從頭到尾坐在位置上光聽交哥舌燦蓮花講完整場反而缺乏互動,反而會有點難以收尾。

但為了讓這張【It's Time 是時候】年度大碟不至於在連預購活動都還沒開始前就已經流出盜錄版檔案,主辦單位「美妙音樂」花了很多時間安排與會者隨身背包、手機、相機、錄音錄影設備的檢查過濾機制。我能理解並體諒如此規劃的用意,但我也必須在此提醒,當所謂 bloggers 部落客手上沒有相機可以拍幾張活動進行中的現場畫面,會後也沒拿到夠完整的相關圖文檔作為發文參考素材,頂多就能帶個導聽會入場時發給各位的一小本列有導聽會歌名順序與每首各兩行歌詞節錄的印刷品回家時,甚至連專輯預購的資訊都來不及提供的狀況下,恐怕就很難期待可以在這場活動後,得到 199 篇以上關於本場導聽會充滿期待又全都具有高度可讀性的部落格文章作為回收。如果只能有大同小異的感想文在活動後短期流傳一下,那麼宣傳效力大概也就可能僅約略等同於在社群網站上看到不知名的人們紛紛按下過「like」「喜歡」「讚」鍵而已,即使極短的時間內在某些平台上密集重複曝光,但因為資訊飽和度不夠高的緣故,造成病毒行銷的宣傳效果極可能是會以相當高相當快的比例逐次遞減的。這肯定是幕後行銷人員日後再要執行類似活動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

我們在這場【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上總共可以聽到六首新歌,分別是《世說心語》《追》《當冬夜漸暖》《愚人的國度》《空口言》和《快瘋了》。有些歌曲聽來就是燕姿向來最游刃有餘的拿手風格,也有些聽得出來有心作些新鮮嘗試,但大抵都還是落在不致扭轉太大的安全範圍裡,我想我會喜歡【It's Time 是時候】這張專輯多過四年前的【逆光】。

作為十年前當孫燕姿還沒在因中壢 SOGO 簽唱會槍擊事件登上社會新聞版面而獲得知名度爆炸提昇並從此竄紅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之前,我想我在當時「淘兒音樂城 Tower Records」主辦的【PASS 音樂雜誌】(已停辦)上為她所寫的專輯推薦,大概也算是當時最早給予這樣一個來自新加坡、還沒有太多人認識的一介新人高度評價的媒體樂評之一。對於當年孫燕姿的首張專輯,我認為樹立了華語主流音樂一個堪稱楷模典範的「高標」,對音樂有各種不同需求的樂迷都有可能在該專輯中找到足以滿意的元素。而在我個人看來聽來,當時主要班底找來 Andy Peterson 這位大師等級的錄音室樂手為原本可能略顯平淡的旋律帶來更豐富 grooving 節奏律動的活潑靈動 bassline,可謂最為重要的幕後功臣 unsung hero。

孫燕姿在竄紅後被極度「壓榨」,短短兩年內就可以交出四五張專輯,固然都仍維持一定水準而不砸了唱片公司為她自封的「音樂精靈」招牌,但夠細心的樂迷大概都還是能在過於頻繁的發片作品和密集的曝光中嗅到燕姿及整個幕後團隊的疲態與慣性盲點。也在這同時,燕姿與 Andy Peterson 等幕後樂手的合作漸漸減少,一張專輯可能只有一兩首歌找來 Andy Peterson 大師為之獻藝,甚至也有可能整張專輯完全都不見 Peterson 大師之名。如果我沒聽錯,這張新專輯 【It's Time 是時候】在導聽會上精選的六首曲目的編曲演奏應該就都沒有 Peterson 大師的參與。還有某幾首歌,在編曲錄音時甚至並沒有用上真鼓,直接以 MIDI programming 電腦音色取代,連在後製混音、mastering 時都還未必有抓好 balance,而讓我在導聽會上初聞感覺略顯粗糙未完成。這些細節,在我聽來都是『其實好像沒差但其實就是有差』的重要關鍵。

如果是對於只是期待在音樂電視頻道上多看到幾次主打歌 MV、期待能快點在 KTV 聚會上點唱到燕姿新歌的那種死忠歌迷來說,我在意的這些芝麻綠豆小事,其實通通都可以歸類到『那有什麼重要』的吹毛求疵範疇。不過除了是燕姿歌迷外,我還是 Andy Peterson 的信徒,我還是搖滾樂迷,我還是參與過其他受過肯定專輯的唱片企劃,對我而言,那些『其實好像沒差但其實就是有差』的 differences,將決定每一個音樂人每一張專輯在每一場活動將帶給耳尖樂迷的不同感受。『其實好像沒差但其實就是有差』的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更廣為人知的『魔鬼就在細節中』。

對於曾經用心投入創作與製作,決定將發行企劃交給全新廠牌「美妙音樂」的孫燕姿本人和投注百分百戰鬥力的美妙音樂工作人員來說,固然可能因為時間期程的趕工而留下很多來不及作到盡善盡美空間,這全都可以理解體諒,而我相信她們也一定都能懂我想表達強調的是什麼:『其實好像沒差但其實就是有差』,『魔鬼就在細節中』。

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

我也有去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導聽會。我也覺得新歌很好聽。

我也有預購孫燕姿【It's Time 是時候】專輯。可是我也覺得預購禮是一捆膠帶作為交代很瞎,而且這冷笑話爛梗去年 Echo 回聲樂團也已經玩過了。如果在這些那些小地方能作得更不一樣就好了。『其實好像沒差但其實就是有差』,『魔鬼就在細節中』。

一眨眼已經超過十年,孫燕姿翅膀硬了,沈潛醞釀四年終於在不靠跨國廠牌支持干預下自力製作出這麼一張聽來不失水準的全新專輯,我是非常樂見其成的。十年前金曲獎將最佳新人頒給了如今貴為天王的周杰倫(不對不對我記錯了應該在此鄭重更正一下,該年最佳新人還是孫燕姿沒錯,周杰倫只是十年間沒有中斷發片還變魔術拍電影所以聲勢比較旺錢賺比較多!),但若要針對音樂創作本身的多元豐富與紮實度來作評論的話,我個人還是永遠喜歡孫燕姿多於同屆入圍的創作歌手戴佩妮、周杰倫等都更多些。

it's time,也讓咱們等得夠久了,是時候了,所以孫燕姿帶著她的全新全心全製作專輯回來了。我還是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她。


(last updated:發片日期延後至 03/08 喲。)





     Share/Save/Bookmark

0 chorus resound:

 

FinderiCal: my Google Calendar plan4funMail: drop me a lineiPhoto: my flickr photosiMovie: my bootlegvideos on YouTubeFinalCut: movie premieresGarageBand: i wanna rock !iTunes: play that funky musicQuickTime: front row cinemaSafari: Internet Surfing Matrix ReloadedPages: i can read tooKeynote: notable quotesiChat: blahblahs of my miserable lifePainter: drawing graffitiMotion: i love this game !Tachikoma: Ghost in the ShellVoiceOver: i'm biased & saying it out loudSystem Preferences: rss takeout Recycle B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